,已经不是普通的消费品或者资本物品,而更多的是一种财富分配工具,或者说是资源配置工具。不仅房地产如此,其它资产的状况也大致相似,这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现状决定的。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堪称是奇迹。而苏联得以如此迅速地积累起工业资本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通过国家对价格的干预,使得工业产品相对定价大大高于农业产品,就实现了将资源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领域注入到了工业领域。很显然,苏联的工业产品过于昂贵,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水平;而农业产品价格则被严重低估,大大低于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水平。尽管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价格更多是作为记账单位,而非实际的市场信号,国家对价格的操纵更多的是为实现"账面上"的平衡,但背后的本质原理仍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完全相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对资源配置发挥主要作用,而非政府的集中指令和计划,而价格本身又是一个可操纵性非常强的变量。即便是在流动性相当好的股市里,实力强大的庄家也可以通过操纵股价获取利益,更遑论许多商品的流动性与股市相比相去甚远,特别是,相当多的商品其价格本就处于严格的政府管制之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行政,乃至法律手段,政府对价格的控制能力也是非常强的。通过控制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政府完全有这个能力,尤其是在垄断性的行业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占到了GDP四成以上,这个比例不管是当年的苏联还是经济起飞阶段的日本,韩国,都不能与之相比。这样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中国的国内储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储蓄率不仅远远高于欧美,也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丰沛而廉价的资金,也等于为中国的经济引擎提供了廉价的油料。可以说,高储蓄率是推动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高的储蓄率?关于这一点,解释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解释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得老百姓不敢花钱,将大部分的收入都存在银行里以备不时只需;而且由于投资渠道比较匮乏,老百姓的钱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出路,也只好到存入银行。这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并并不全面,也没有揭示出问题的真正本质。中国的高储蓄率,直接来源于高资产价格。为什么呢?我们来仔细看看中国的存款结构。截止2009年3月份,全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522618.72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为247492.08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为223778.49亿元,居民存款和企事业单位存款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再考虑中国的贫富差距,号称是10%的人拥有90%以上的银行存款,换而言之,普通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占整个存款总额的比例微不足道。所以,中国总体的高储蓄率跟普通老百姓缺乏社会保障,不敢花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面说到,中国的高储蓄率来源于高资产价格,也即是说,这些躺在银行里的存款,有相当部分是由高价资产"派生"出来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某甲有一栋房子,花费50万购得,对应这栋房子的货币此时也就是50万元。同时某乙大学毕业后做了白领,月薪一万元。过了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地产价格暴涨,这栋房子的价格翻两番,变成了200万。某乙的月薪依然是一万元,从银行按揭贷款将这栋房子从某甲的手上买下了这栋房子。于是某甲手里马上有了200万现金,存入银行;某乙则自此成为"房奴",需要在今后20年内将绝大部分的收入交给银行,几乎没有存款。房子还是那栋房子,甚至因为自然老化而使用价值有所降低,但是甲乙两人一转手之间,就凭空多创造出来150万的存款。这些钱从哪里来的?虽然实际的经济过程非常复杂,但可以认定,这个钱的源头来自于央行增发的货币。央行看到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将其等同于财富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货币。再来看储蓄率,为比较方便,先把这笔钱"还"给某乙,同时假设某甲的储蓄率没有变化,那么对某乙而言,他的储蓄率是多少?在今后20年内,某乙相当于是把每年挣得的12万元中的10万元储蓄了起来。如果房价没有上涨,同样按20年计算,某乙只需要将12万元收入中的2.5万元储蓄起来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在甲和乙两个人组成的简单"社会"中,由于房价的上涨,平均的储蓄率也随之大大上升。高资产价格,带来高储蓄率。
我们再来看,高资产价格是如何带来资源和财富的流动。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为进一步简化起见,我们再把银行拿掉,把交易看作只是在甲乙两人之间直接发生。假设房价价格并没有上涨,那么某乙只需用大约五年的工作来换取甲的房子,或者说为甲打工五年。现在由于房价上涨,某乙需要为甲打工20年才能从甲手中获得那栋房子。某甲等于平白无故地多占有了某乙15年的劳动。本应属于某乙的相当于其15年劳动的资源和财富,由于房价的提高,就变戏法般地转移到了某甲的手上。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抬高资产定价带来的财富转移的奥秘所在。很容易想象:对于持有地产的某甲而言,房价越高对其越有利。房价越高,某甲可以占用某乙劳动的时间越长,从某乙手中获得的财富转移越多。试想,如果由于某甲垄断了当地的地产市场,某乙只能从某甲手中购房,某甲会怎么做呢?很自然的,涨价!一直涨到某乙的负担能力的极限为止。
过去几年,在中国大地上到处兴起了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房价的上升带动了地价的上升,地价的上升又推动了房价的上升。在地产暴利驱动下,房地产商们为了争抢某些地块往往一掷亿金,拼的头破血流,土地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垄断了各地的土地供应的地方ZF,则是坐地收钱,好不惬意。90年代末一度"囊中羞涩"的地方财政,在这几年的地产热潮中都纷纷"阔绰"了起来。曾经有人指出,各级地方政府才是地产泡沫的最大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不无道理。由于流动性过分充裕等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地产泡沫得以持续和扩张,房地产也自然逐渐成为各个地方的"支柱产业"。在政绩以及经济利益推动下,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是锦上添花,烈火烹油,所以不仅一线二线城市,连广大的三线中小城市都呈现了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发展形势。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水泥,钢铁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ZF所得的收益,远远不仅仅是卖地收益,更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的税费方面的大量收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得以向各级ZF手中集中,而这些资源,又大量流入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形成循环效应。当然不仅房地产业如此,其它涉及资本产品的行业情况也大致类似。
曾有人对中石油在香港发行股票时价格为1港元,而在大陆发行股票时的价格为16.7元人民币的做法表示质疑,也有很多人对中国境内项目繁多,价格昂贵的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收费表示质疑,他们都没有理解高价资产在中国的意义。中石油的市值最高曾经超过亿万美元,远远超过埃克森-美孚和BP等著名石油公司;而中石油无论是从经营业绩,还是拥有的油气储量,技术能力,都还远不能跟上述两家公司相比。即便以目前大幅调整过的中石油股价来看,其估值水平仍然是远远高于埃克森-美孚和BP等国外石油公司。不仅中石油如此,A股市场的普遍估值水平也是大大高于欧美国家的股市,就是与其它几个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其估值水平也属于最高之列。到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来,高资产价格在中国是普遍的现象。而形成这一局面,又有深刻的政策和体制背景。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由ZF主导和推动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ZF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在中国过去和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实际控制了国内大多数的资产,特别是绝大多数的垄断性资产,而高资产价格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使得民间资源持续向ZF和国企手中集中,ZF和国企再把这些资源投入到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从而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高资产价格,或者说资产与劳动力和普通商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本质上与斯大林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资源到国家手中,在国家的主导下,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正是由于背后强烈的体制性因素和政策导向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一背景下,其它国家的资产价格纷纷大幅跳水,而中国的资产价格却保持了坚挺。在本次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无疑是相当严重的,尽管出台了大量经济刺激政策,大幅增加了货币投放,所取得成效还是以短期效应为主。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绝不可能仅靠这样的经济刺激手段可以达到。当然,与让整个经济恢复繁荣这样的艰巨任务相比,保持高资产价格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件容易得多的事情。同时ZF也有充分的意愿和动机来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改变,或许未来也不会有改变,只要还是这种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到国家手中,并由国家主导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高资产价格,就依然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非发生重大的经济挫折,幻想中国的房地产,股票等资产的估值水平能降下来是不切实际的,这是中国高资产价格的本质所决定的。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申江评论"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jimmytalk?hl=en?hl=zh-CN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