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肖彬:中国可以调整对朝外交策略

朝鲜当局在领导人换届时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确令韩人,日人,美人汗颜。想必中国也是在这一系列行动下感觉进退维谷,只留得秦发言人一个劲的用"反对战争,和平谈判"的外交辞令敷衍媒体以掩盖中方的无奈。

笔者认为,作为曾经的铁血同盟到如今已经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绝大多数影响力,只剩下"地缘政治"、"历史惯性"和"经济援助"等三个方面所带来的微弱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促使中国搞了个六方会谈,而会谈地点往往选在中国也是这点影响力的一个体现。

首先,一般而言,国际关系很难逃脱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是朝鲜面临韩美日军事力量的大后方;但对朝鲜政府而言,他们深知这与其说成是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还不如说是朝鲜对中国的影响力。前者的影响力因为后者的影响力太大而显得极其孱弱。中国之于朝鲜的确是战略后方,这在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是毋庸置疑的,朝鲜战争已经说明了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战争再次打响,中国政府和社会绝不会再为金氏政权拿起枪来。

这里简要的说明下理由:1、数十年前,中国政府与其说保护朝鲜还不如说是保卫刚成立的新中国,而现在就算全朝鲜统一也不会给中国带来太大的战争压力;2、如今朝鲜政府是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而数十年前却只是站在北约领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面,中国政府作为红色政权,有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站在一起,拿起枪来还是有立场和底气的;3、中国社会现在普遍反感集权统治,即使中国政府决策层也不会认可世袭的朝鲜有什么值得称兄道弟的情由;4.中国没有力量再拿起枪来(不要曲解和生气,不仅是军事力量而且是道义力量以及作为非正义的勇气),况且我们国土四周值得战争的地方太多了。

朝政府也深知中国的这一底线,一旦开战,金氏一定会被推翻,那损失最大的是谁呢――中国。这种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微弱影响力是平壤绑架北京所给出来的政治假象。金深知北京的愿望――保持朝鲜半岛分裂的现状,借此钳制韩国在东北的真正崛起,日本在远东的威胁,美国五角大楼直接开展对付中国工作前,先必须拂去的额头上停靠的苍蝇。那么金氏虽然明知中国不希望朝鲜有核武器,但北京在天亮后,发现朝鲜有核武器也不是一件太坏的让人寝室难安的事情。朝鲜的想法是只要他们不投降,不亡国,永远可以向大后方要这要那的。

其次,作为历史上的鲜血同盟迫使中国政府在思量朝鲜利益的时候不免有种"友谊的感觉",笔者把这种感觉称为"历史的惯性"这种感觉的来源有三:1,先辈们用鲜血的确换来曾经的友谊;2,相同的红色背景及历史;3,近邻及历史文化关联性。但更让北京强化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国际上所认可中国政府所感受到的感觉(也就是承认这些历史惯性因素,特别是朝鲜战争给国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认同是中国对朝微弱影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因素,国际上的认可表明朝鲜问题不能离开中国的态度,而中国政府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更加强化和认真对待这种"友谊的感觉"。

笔者给友谊加上引号,是要表达这种感觉是种幻觉,它的根基是不牢靠的,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这么说,试问:1.朝当局在国内对民众的教育是淡化中国的支援(这在网路上有很多相关资料),我们先辈流的鲜血换来的友谊只停留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只停留在我们单方面美好的期待以及我们曾经的荣耀(打赢了美帝国);2.红色背景也只是当时的历史产物,中国已经走上了有特色的道路,并且走得还蛮好,早就背离了没有特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3.近邻的确是近邻,历史文化传承也没错。但试想,在地缘、历史、文化方面,朝鲜是离中国近,还是离韩国近呢。毫无疑问,统一的朝鲜给国际的感觉绝对优于中国影响下的分裂的朝鲜半岛。只是现在不存在统一的朝鲜太大的可能性,所以会给国际上如此的错觉,一旦开战,国际上就不会再认可中朝的"友谊"了。

最后,中国基于上述地缘政治、历史惯性及部分人道主义因素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也是这个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但这个影响力可能会给国人非常重要的感觉,但笔者认为中国每年的援助实际上对朝鲜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因为朝当局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中国外交政策思路,知道中国一定会给他们想要的这些东西,因为中国既想保住地缘政治的平衡又想保住这种历史惯性。一旦知道了中国肯定会给的话,虽然多少可能会随中国政府判断朝鲜是否听话有一定浮动,那么我们的作为提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反而弱化了。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比较进退两难的地方,也是我们不得不听朝鲜话的原因,这是无耻的绑架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三个因素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试看,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给国人的感觉是多么威风,仿佛又回到了数十年前,我们令人尊敬的彭爷爷在板门店谈判时的情景。一度被认为是国际上对中国大国地位的一种认可,是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但当朝鲜单方面宣布六方会谈永远结束的时候,中国方面一定有出局的感觉,外交部门也一定很失落和为难,在中国社会层面也是相当愤怒的,我们的满腔热情、和平意愿为什么被践踏,我们为什么用大量援助去换取被朝鲜绑架和玩弄。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与不珍视友谊的国家的友谊?我们为什么要容忍一颗核炸弹在如此之近的距离(决不能忽视朝鲜将核武器投入中国的可能性)?

笔者也曾有上述的激愤,甚至想中国为什么不放弃朝鲜,甚至是帮助朝鲜人民结束独裁,这是多么正义的事情呀。但问题的关键是笔者是中国人,就必须站在中国的角度看问题,这个时候不能正义凛然似的站在朝鲜人民的立场上。基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一个有一定军事威胁能力的朝鲜,一个独裁的金氏政权是中国的利益所在。前两点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可以牵制日美韩在东亚的力量存在(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最后一点也至关重要,只有独裁的政权才可以不顾国人的利益,才可以不顾统一给朝鲜民族带来的生机和希望,才可以鼓动对日美仇恨,而这都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所以我们有一百个放弃朝鲜的理由却没有放弃朝鲜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万个保卫朝鲜的理由,笑……北京深知一旦开战,就等于中国在国家安全及利益上的失败,因为朝鲜没有打赢或打和的可能性,中国也没有再出手的可能性。那么朝鲜及中国的最佳策略就是保持静止的朝鲜局势。笔者估计,金氏政权近来的行动的确如一些专家所分析的那样是为了政权交接,为了在金正日尚能给予三子以指导的时日,在朝鲜军队中树立三子的权威,这个权威的树立有这样一个过程:金三子是直接介入甚至是主导近来的所有行动,让他通过这些惊天动地的行动获得荣耀和权力去执掌后金正日时代。这个行动是遵从"挑战美国、日本,威胁韩国,无视中国"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在国内社会和军界是可以获得无上的荣耀的。有如下几点原因:1.美国、日本长期被国内舆论宣传仇恨,是朝鲜民族最大的敌人,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挑战美日同盟,可以体现金三子的勇气和智慧。2.中国是最大且最强的邻国,无论先进还是历史上。金正日教导金三子无视中国实际上是告诉他,中国中看不中用,可以为援为绑架而不能为盟。同时表明向国内表明金氏政权无须北京的支持,体现了金氏家族的统治力量。

针对如今的状况,笔者认为有两点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第一、朝鲜是不会开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是为了接班所导演的大戏,但朝鲜政权是否把握的住这个度;第二、美国政府的解决朝核问题的决心有多大。

中国要做的的确如秦发言人所讲的"反对战争,和平谈判",只不过这样的外交辞令不容易让人兴奋却容易生气。但北京方面一定非常关心这两点不确定因素,现在,中国政府已提前出局了,但为了我们的利益,又不得不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感到进退两难的地方是,仅仅只能关注,却不能施加影响力。这个时候中国政府该怎么办,笔者觉得必须调整对朝外交政策思路,而且是全盘调整。

如何去调整呢?在深入这个问题的之前,不得不提出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谁在主导现今这个局势?笔者这里可以给出一个判断。这场大戏的导演绝不仅是金正日一人,他没有这个胆识,虽然媒体一再把他刻画成一个狠角色,为了让三子掌权虽然是大戏的根本原因,但有必要采取如此的极端的且很可能引火烧身的行为吗?

那鼓励金正日如此做法的到底是谁,我们可以去看一下,此次危机,谁的表态最少,除了中国,朝鲜覆灭还会对谁造成安全上的影响。说到这里,答案就出来了,笔者认为此次事件的影子大脑是白宫(不是美国的白宫)的普金。俄罗斯政府对此次危机所表现出来的超脱是和其安理会常任领事国、世界大国、六方会谈的参与方的身份所不相符的。躲在幕后的导演很可能是普金。笔者分析:既然国际上关于中国是对朝鲜最有影响力的判断是不可靠的,现今,还能对朝鲜政局施加有力影响的只有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这样说:金氏独裁政权在国际上,甚至是连国内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所表现出了的强硬和蛮横都是外强中干的表现,它要生存的话就不得不找到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已分析过,这样的力量不可能来自中国。不难发现,俄朝关系不但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没有相互的芥蒂,这点与中朝关系不同,中国之于朝鲜有着明确的地缘政治需要,这个需要是强于俄罗斯之于朝鲜的地缘政治需要,通俗的说,即使朝鲜覆灭,给俄罗斯不会带来太大的威胁,而中国却会因为统一的韩国以及消除了东亚最后障碍的美日军事同盟而在感觉压力陡增。朝鲜政府正是凭借这一点绑架中国政府,但却绑架不了俄政府,俄在朝的共同利益很明显是针对美日军事存在,虽然俄罗斯并不惧怕美日同盟,但正如俄罗斯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深感被打压生存空间,如果在远东失去了朝鲜,会产生和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一样的效果,都是战略地缘空间的丧失。最起码如果朝覆灭,美日韩军事同盟进行演习的假想敌就会是俄罗斯。(当然也包括中国)

正是基于上述的理解,笔者认为此次朝核危机是普金和金正日共同导演的一场大戏,当然他们有着各自打算(莫斯科方面估计是想给美日在远东造成更大的威胁――一个有核的朝鲜,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总所周知,莫斯科的核武战略是把核武器作为一种积极的攻击武器,这与中国的防守策略不同,但是面对美国,俄的这种积极的核武策略所带来的效果仅停留在策略上的优势,却并不能产生太大的效果,可以看到独联体国家依旧在背弃俄罗斯、北约依旧在东扩。但是扶植一个有核的并敢于使用的朝鲜可以作为俄的核武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伸)。即使这个推断是错误的,笔者还是相信平壤会把每一步要采取的行动提前知会莫斯科,并取得莫斯科的默许,这样他们才敢肆无忌惮的挑战美日韩,并把中国踢出局。

回到之前所探讨的全盘调整对朝政策,已分析过,目前的对朝政策思路只会把中国送上朝鲜的门让其绑架,白白浪费我们的经济资源,换来的只是平壤口头上的友谊和实际上的愚弄。那么现今的对朝政策思路的弊端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

第一、我们太过于真诚。中国外交深受儒家影响,总是以"仁者"的方式在国际关系上处事,但由于现今的国际关系不是春秋时的国际关系(你不完全过河,我不出兵打你)而是马基雅维利式的强调"永远的利益"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就不难发现仁者到头来总是吃大小亏,却很难讨好处。可以看看,近一点的,我们的领导人对于欧洲诸国如何仁义,而他们的领导人在中国的西藏新疆的领土问题和反恐问题上的态度却是如此让人心寒。远一点的,我们周爷爷和邓爷爷对印度越南够仁义了吧,换来了是什么结果――中国军人在越南收拾战场时,握着敌人的枪哭,为什么啊,因为这些枪都是我们以前援助给他们的。再远一点的,朝鲜战争换来的友谊就是现在金正日把北京踢出局。所以我们对朝外交政策第一要务就是摒弃这种仁义价值观,只根据利益所在去判断问题,不做冤大头。

第二、纷争中我们太过于超脱的态度。中国政府的不结盟政策是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安心搞国民经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这种超脱很符合我们儒家的中庸传统和道家的出世态度,这两种精神都在数千年来根植于士大夫的思想中。可是这样的外交只能是君子之交(如水),而前面说过国际关系是没有君子这一中国式的说道。譬如中美关系,美国国内是明确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的,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他们的指导思想很务实,明确指向现在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争执。而我们的外交思路却是想和他们交朋友。这种超脱的外交策略不是很负责任且太具随意性更没考虑到外交的第一原则是国家的利益从而显得没有智慧。不过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外交对巴基斯坦的思路却没有这种超脱的存在,我们积极的援助巴基斯坦,把它成功变成了中国在南亚的铁杆盟友,在近来,巴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中国政府果断的给予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正是摈弃了这种超脱,我们赢得了真正的朋友。在对朝关系上,我们的外交思路就要逊色的多超脱的很,朝鲜和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一致,可是从外交动作上,却看不出那种中国对朝鲜事实上的迫切需要,仿佛中国政府果真有着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而统一朝鲜半岛的美好愿望。可以理解这是想把中国的宽广胸怀传达给国际社会。但这又何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呢,谁不知道中国的利益所在,而这种态度反而给朝鲜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所以像朝核危机这样的事情,金正日会选择踢中国出局。

第三、缺乏外交技巧。这一点很关键,试想,经援没有我们多的俄罗斯为什么话事权却高于中国。上面说过是因为朝鲜于中国而言更重要,但更深入去想一想,虽然中国放弃朝鲜的代价太大,但反过来朝鲜的代价是什么――灭亡,这样一比,到底谁更应该害怕,理应是朝鲜,。既然已经明确了中国不会再为朝鲜而采取与美日韩直接对抗的策略,这一点中朝双方都明白,同样中方也明白朝鲜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关心的就不应该是"朝鲜政权的安危问题",而是如何控制"朝鲜半岛的均势平衡"。这两种思路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说,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将直接导致中国影响力的强弱。

现今外交思路是保住平壤政权(也就是前者),我们看"保住"这个行为,就体现了北京对于平壤的迫切需要,这给金正日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北京会做出除直接战争援助的任何援助行为。就仿佛是北京老子生了一个平壤儿子,这个儿子就等着老子买房买车,由于在远东就这一个男丁,老子就不得不把这个儿子供得像老爷子一样。这样的话,不但父子权利关系颠倒,而且还搞出了个管不了的不孝子。

但如果我们采取后一种思路,即控制朝鲜半岛的均势平衡作为政策思路的起点,那么在朝鲜国内,北京只需要关心,金氏的独裁是否可以维持下去,而不发生民主革命,如果今年收成不好,而且不好到一定程度,且要金氏明确发出信号,北京才可以进行一定有限量的经济援助,这个限度要把握的恰当,宜少不宜多。这样在不好的年份或是其他方面的援助不足的情况下帮助金氏维持国内独裁政权,但又不能给予太多。在对韩日军事威胁上的援助,只须确保目前的朝鲜火炮优势和战略导弹优势。这种策略就如北京老子没有生儿子,只是在远东认养一个儿子,无须太过关心,养子也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往往克己复礼,容易知足,而且知道自己的一切来自老子的帮助,必将尊重老子的权利和话事权。

上述三个方面的外交思路调整如果到位,笔者估计,北京对于平壤的影响力必将重建。而我们利用这个影响力可以控制这个半岛的均势平衡,确保任何不确定因素的发生都在可控的范围内,确保金氏父子能在北京的控制下进行合理强硬的外交和高压的对内统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zt想移民澳洲的看过来――陷赤字危机 澳“关国门”保就业

成文日期:2009-03-17 08:53:56 更新日期:2009-03-17 08:53:56 点击:19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06

图:《悉尼晨锋报》新闻评论版文章:《狂欢节已经过去》(Now the carnival is
over)。图片中的人物是澳洲财长斯万,他头顶的两个路牌上都写着"赤字街(DEFICIT ST)"。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后果的逐步展现,澳洲也正面临陷入十几来以来首次财政赤字的危机。为应对这种形势,澳洲移民部决定大幅减少技术移民的人数。消息一公布,引来澳洲媒体的广泛关注。

《悉尼晨锋报》在3月14-15日周末版刊登了题为《狂欢节已经过去》的长篇文章,深度分析澳洲即将面临的财政赤字困境。

文章一开头便说,对于澳洲财长斯万(Wayne
Swan)来说,这是一场最残酷的政治恶梦。仅仅在十个月之前,当他作为工党1995年之后第一位再次执政的财长,而公布他的第一个预算案时,曾掩饰不住得色的宣布:2008-09年财政年度,澳洲将有217亿澳元的财政盈余----从绝对数字看,这是"史上最大的";他还信心满满的说,中国和印度的"强劲增长"将对澳洲的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十个月之后,他却不得不承认,这个"史上最大的盈余",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225亿澳元的史上最大赤字。

从217亿的盈余,到225亿的赤字,这之间的差异是442亿澳元。

而且,在未来三年中,澳洲将年年面临赤字:355亿、343亿和257亿,加上2008-09财政年度225亿的赤字,四年之中,澳洲联邦政府的赤字总额将达1180亿澳元。

文章说,这些数字还是建立在澳洲经济将继续增长的基础上计算出的。但事实上,在去年第四季度,澳洲经济就已出现0.5%的"缩水"。所以有分析人士认为,澳洲的财政赤字,最终可能高达400到500亿澳元;也有人预言:在斯万的任内,大概永远也见不到财政盈余了。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是失业率。3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澳洲失业率达到了5.2%的四年新高,也高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因此现在有人相信,到明年六月,澳洲的失业率将达8.5%,甚至10%的高位。

在此种情况下,工党政府决定哪怕陷入赤字,举债度日,也必须先保就业;为了澳洲人的就业,当然必须缩减移民数量。这就是为什么澳洲移民部宣布将技工移民的数量降低14%的原因。2009-10财政年度移民数量将从2008-09年的133,500降到115,000,共减少18,500个名额,被砍掉的工种包括建筑工、水管工、木匠、电焊工、装配工、金属车床工人等,而对医师、护士、工程师、信息科技人员等短缺人员,仍大力欢迎。

削减移民数量的消息公布后,遭到来自企业界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因为从申请技术移民到最终获批,通常需要两年时间,因此,现在削减名额的效应要在两年后才能显现,而到那时,说不定澳洲经济已经恢复,正是大量需要技术移民和技工的时候,所以又会遭遇劳工不足的困难。

同一年的预算,从盈余217亿,到赤字225亿,这之间的落差的确是太大了。迄今为止,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界性金融风暴仍让许多人看不明白,有也人说,这是人的贪婪和道德失控造成的。

对澳洲来说,也许政客和经济学家应该反省的是:将澳洲经济会"强劲增长"的基础建立在中国会一直"快速增长"、会"强力购买"澳洲的矿产资源的"假设"之上,是否象在沙滩上建城堡一样不可靠。

笔者观察到的现象是,过去几年中,来自中国的大笔买单让只有约2100人口的澳洲荷包满满,在此情况下,许多政客和经济学家开始被利欲冲昏头脑,象看待正常社会一样看待中共治下的中国,而不能真正认清,在中共的统治之下,包括经济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被严重扭曲的,因此不能象衡量正常西方社会那样去衡量中共国。短暂的表象代表不了被掩盖和压制的真实;而真实一旦爆发或逐渐展现之时,将有更多的人大跌眼镜。

澳洲工党政府"透支未来"的财政政策目前正遭致在野党的反对。工党一向就有不善理财之名,上一任工党政府为澳洲留下960亿澳元之巨的财政赤字,前任澳洲总理、自由党领袖何华德上台后,在数年时间内还清了政府欠债,到2007年败选后将政权交予陆克文时,已有100多亿的财政盈余。

也许是工党时运不济,上台不久,就赶上世界性经济危机。陆克文一直强调,澳洲目前的财政困难,是世界"金融龙卷风"刮出来的。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对这种说法还是愿意买单的,所以在民意调查中,陆克文仍拥有50%以上的支持率。

当然,谁都知道,再往下,澳洲的经济怎么走,对现任政府来说就是生死悠关的----"世界性金融龙卷风"不能成为永远的挡箭牌,这一节,陆克文与斯万也心知肚明。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zt叶檀:疯狂的市场将被银行与房地产刺破

2009-7-21 每日经济新闻

沉醉于短期的经济增长,我们正在纵容信贷与房地产两大泡沫,这两大泡沫将成为刺破中国经济的两柄利剑。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先生对央行的信贷政策提出严重质疑,如果央行不能回答这些质疑,中国经济将因为产能过剩和拉长资金杠杆而陷入更可怕的通缩之中。

尹中卿先生认为,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是过度宽松而不是适度宽松,在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是,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楼市;部分贷款在银行内部空转,属于无效贷款;大企业获得贷款后转手加高利率借给中小企业,形成贷款价格的双轨制。

目前的信贷显示,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全局观、缺乏微观监管。

首先,有多少资金进入股市楼市连尹中卿先生也不知道,相信央行也没有具体数据;其次,工作计划等同于废纸。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指标是17%,新增贷款5万亿元,但上半年新增贷款就达到7.37万亿元,M2达到28%。

由于我国尚没有资产证券化,拉长杠杆的主要手段是增加信贷、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通过资本市场的重组提升资产品价格,使产业资本出现数倍甚至几十僧的溢价。信贷与资本市场互相激荡,正处于疯狂阶段。

银行风险大增。由于坏帐风险增加,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由于大量放贷,银行很差钱,根据2009年一季报,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有下降。为了修补资产负债表,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今年全年,将迎来银行次级债发行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次级债发行计划,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计划已经达到了4300亿元。

虽然发行次级债被美化为改变短债长投、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必然之举,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银行由于过度贷款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不得不趁利率被人为压低之际多多借债。贷款进入资本市场与贷款空转都是实体经济无法吸纳的症兆,面对疯狂的信贷扩张,银行只有更加疯狂,不随波逐流的结果就是退出竞争,丧失生存的机会。我们已经看到,银行是如何将信贷扩张到极致,如何利用低息政策和政策引导,如果不加制止,银行将会把信贷杠杆拉到断裂为止,最终葬送自己。

与银行一样,房地产市场资金杠杆过长。手段之一是通过低息贷款拉长资金杠杆。上半年票据融资占全部信贷的23%,以不到2%的票据融资进行房地产可以节约三分之二的融资成本。手段之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对土地和房地产以投资品进行定价,这使得企业的收益大幅提升,只要拥有的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房地产公司就可以获得帐面收益;手段之三减少公司资本金要求。潘石屹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把困难企业带出了低谷,"开发资本的自有比例从35%降到20%,即由3倍的杠杆加大到5倍。"

此轮上涨尚未看到尽头,因为拉长杠杆的政策没有改变。国家统计部局总经济师仍在强调到年底之前既不会产生通胀也不会产生通缩,也就是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低息是扩张政策最好的温床。在今年年底实体经济确定之前,谁也不敢轻言加息。股市与楼市的上涨被视为经济复苏的两根救命稻草,政策只能微调,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中的13个类股中有10个高于长期平均市盈率,政府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而不会通过打压股指的方式缩短杠杆。楼市进入7月,成交量有所下降而新地王仍在产生,说明土地证券化的过程没有终结,意味着房地产与资本市场联动的格局没有变化。

尹中卿先生认为,企业平均利润下降20%股市却上升70%,是没有先例的,是不正常的。现在地价上涨的情况意味着以后房价会上涨得更高。股民会成为股市击鼓传花的牺牲者,有专家认为,在过去三个月,70个一线城市地价涨了30%,其中至少15%会传递到消费者,消费者会成为高房价的最终接盘者。

央行负责人对质疑的回应是,在应对危机的初始阶段,政策力度的把握很难。按宁大勿小来考虑,央行认为眼下政策力度是合理的,但事后有必要对信贷增长进行评估总结。

按此态度,央行不可能成为降温者,这就意味着资本市场所有与通胀、实体经济所有与投资与杠杆相关的概念会轮番上涨,直到最后,杠杆最长、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的房地产、银行被打磨成最大的泡沫,也是刺破泡沫最锋利的剑。由于银行受到政府托底,因此,房地产成为比银行更敏感的风向标。

注:周日参加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处于特殊的杠杆拉长期,实业家大多成本资本家,会有一轮调整,而后杠杆更长,不知何时结束。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叶檀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ztSMG日全食直播雷人语录

via 我们爱讲冷笑话 by 易水寒 on 7/22/09

1 某个观测点因为有云,看不到日全食。
男主持:"现在有云看不到日食,等下太阳完全被遮住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到星星吧?"
教授:"看不到。"
男主持:"可以看到吧,到时候天会完全暗下来。"
教授:"…..厄…如果日食都看不到的话,星星也不可能看到的。"(教授估计也崩溃了)

2 主持人假装激动地说:江教授,你看日食感动吗?
江教授说:我不感动,看多了就不感动了。等你看多了,也不会感动了。

3 女主持问,江教授,月球上的山是怎么形成的,是小行星撞击的吗?
江教授说,月球上的山本来就在那里,也有的是小行星撞击的。
听那话,听得我晕呀

4 当转到印度的时候,
女主持说,在黑暗中有星星,江教授,那是水星吗?我们看得到星星吗?
江教授说,不可能看到星星的。
后来证明不是星星,是渔船。

5 镜头转到重庆,画面突然一片漆黑
主持人:江教授,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太阳完全被遮住时的样子
江教授:……….我觉得好像是没有信号…..

6 男主持人:教授,给我们说说为什么处于太阳边缘的日冕层的温度会那么高
教授:其实….日冕层的温度不是那么高的
男主持人:但据说要比太阳中心的温度高很多,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教授:日冕层的温度怎么会比太阳中心高呢,当然还是中心温度高了…..
女主持人听不下去了,赶紧来圆场:让我们看一下画面当中**地的连接画面吧!

7 还有,上海全黑的时候,那个主持问教授,"教授你觉得上海应该开景观灯吗?"
教授平静地说"不该开。浪费钱。"

8 还有说到有人专门去日本在坐游艇在海上观看
主持激动地问教授:"在海上看有什么不一样,会更怎么怎么样**&……&"
教授又淡定地说"没有什么不一样"

9 上海下雨看不起来日全食,有个记者去报导天黑的时候状况,非常镇定地说"太阳正在以每秒钟",顿了一下,"一点一点的速度暗下去"。。。

10主持人男:鉴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重庆地区已经黑了!!
主持人女:奇观,奇观
沉默半分钟后……
主持人男: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原来是信号中断黑屏了。
主持人女:还是让我们看武汉地区吧。

―――――――――――――――�

主持人男:现在我们和网友连线
网友,你好。网友?网友,网友你好……网友……网友!!
主持人女:我们还是看看上海市中心吧

――――――――――――――�

主持人男:我们马上联系李吟涛,李吟涛,李吟涛
李吟涛:现在我在东方明珠两百多米
主持人男:李吟涛,我来问问你,现在东方明珠有必要开景观灯吗?
李吟涛:……

―――――――――――――――――�

主持人男:我们联系张熙
张熙:我现在很激动,很过观众都在打开闪光灯拍日全食。

……很多观众拍日全食居然要开闪光灯。

11 男主持人很激动地说"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坐飞机的方式来做科学研究,江教授,您能跟我们介绍下吗?"
教授说"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那个项目我没有参与过。"

12 男主持人:"有很多追日族天文爱好者,甚至坐飞机从西向东飞来欣赏日食。江教授,我们都知道,在飞机上角度不行,万一看不到怎么办?"
教授云"那你把头仰起来看呗!"
(我一下就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多参与冷冷的评论吧: ) 多种方式订阅关注叽歪冷笑话!热销中草泥马最保鲜T恤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我们爱讲冷笑话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zt张化桥:房地产价格还可能大涨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很高,从三个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一是跟历史水平比,二是跟人民收入比,三是跟其他国家比。很多人对此均有论述,我基本同意,在此不拟重复。

可是,我同时也认为,在未来三、五年,房地产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这篇文章讲的是"会不会涨"的问题(一个冷静的判断),
而不是"该不该涨"的问题。本人穷苦出身,虽然现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本人在国内没有购置任何物业),但我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在湖北农村或小镇上挣扎,所以请政治觉悟太高的读者们不要指责我"代表某某利益集团"。我谁也不代表。

我于1994年到香港工作,现在15年有余。香港绝大多数的房子基本没有涨价,或者打回了原形。虽然山顶和半山的豪宅平均价格高于15年前,可涨幅不大。香港绝大多数的房子在1997年前出现过大涨,可是从1997年起一直跌到2003年,现在又基本涨回到15年前的水平。

关于这种奇怪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有个偷懒的解释。在1997年以前的二、三十年,香港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以双位数复合增长。在80年代,这个增长率更高达20-25%(颇像大陆现在和过去二、三十年)。可是,从1997年以来,香港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跌到10%上下,在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率。近几年,该增长率也只是单位数而已。

从短期来看,用货币供应量来预测房价和地价的变动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其它变量也会起作用。可是,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一定是最重要的变量。这很奇怪吗?弗里德曼早就告诉过我们。

货币供应量是什么?流通中现金加上银行存款额。这不就是购买力或支付能力吗?换个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需求来决定的(或推动的),或者说,两者互为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涨跌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涨跌(即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加上股市运转对货币的的需求和其它方面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投机需求)。在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兴衰是一致的。这好像是大实话,大白话,可是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忘掉这一点。

从1985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大约以高达22%的复合年率增长了24年,所以高通货膨胀也不奇怪。现在,工业产能的过剩以及工业产能可以在瞬间内无穷扩张的能力使得普通工业品价格只能跑输整体通货膨胀率,而赢家是农矿产品,能源,基础设施,营销通路,高尔夫球场,森林,土地,水源,新鲜空气等等。

不错,中国的城市里有很多空房子,房价也已超过了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而这两个因素并不能阻止房价的继续快速上升。而政府的打压以及各种税收(土地增值税、交易税、物业税等等)也无能为力。对此,很多人很气愤,责怪开发商,炒房团以及官商勾结。这真是打错了靶子。

中国住房现在确实存在着结构性的过剩。但这反映的是建筑质量问题、配套问题(水、电、气等)、交通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不是总体过剩的问题。

我的两段式结论:因为经济疲软和巨大的失业大军,我认为未来三、五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比较松弛;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仍将以双位数复合增长(现在20%左右),也因为此,房价地价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当然,低利率也会推波助澜。对此,我在上次的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
请看"今明两年全球大牛市的可能性"(财经网, 2009-06-15).

另外,目前20-30%的首期付款比率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西方国家的5-10%靠拢。中国的房价跟收入相比显得很高,但如果考虑到储蓄的因素,这个比例就不显得那么离谱。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北京和上海的高档住宅完全有可能超过香港豪宅的绝对价格。该不该?我不知道;会不会?会的。

目前这种极高的货币供币供应量增长必然伴随着极高的名义收入增长,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
垄断行业和政府部门。过去30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大家不要用现在的收入与未来的高房价相比,而要用未来的高收入与未来的高房价相比。当然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中央银行会不会过度地紧缩货币政策,从而导致房价地价大跌? 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
但是经济的疲软和失业大军的存在必然限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本次全球经济危机充分展示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形象:
他们好像挥舞着手枪的警察, "你胆敢再往前一步, 我就开枪了!" 可是你不理他, 你继续往前走, 他只好不断往后退,
最后他只好把枪丢掉。看看欧美各国的中央银行吧! 金融海啸一来, 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 把几个世纪所奉行的关于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教条全部丢到了窗外。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ebcz.html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zt大陆妓女记录片“麦收” 台北电影节放映 观众震惊

from 牛博山寨头条 by (author unknown)

【中央社�台北11日电】

2009.07.11 10:39 pm

台北电影节入选大陆纪录片「麦收」今天在台北放映,影片呈现北京私娼真实生活画面颇具争议,观众感觉很震撼,大陆导演徐童说,这是他生活中一部分。

「麦收」今天在台北新光戏院进行第2场、也是最后一场的播放,为了配合导演徐童努力保护被拍摄者的要求,「麦收」并不公开售票。

这次在台北播放仅限年满18岁(含)以上影视科系学生、电影从业人员、文化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士」入场,并仅于影展活动期间于现场售票,入场前还须填写「观影切结书」。

「麦收」是徐童第一部纪录长片,目前只在云南、香港和台湾的独立制片影院放映过。

影片是描述河北乡下一个卧病的老农,他盛赞女儿能干,撑起家庭重担,而原来女儿妞妞是在北京1个胡同暗巷里当私娼,影片围绕在农村麦收前后,记录这个女孩在北京与乡下的两种处境与生活。

影片内容呈现出在北京的私娼们谈论嫖客的对话,和从事性工作的过程,剧中人物都以化名方式,毫无修饰出现在电影情节中,相当写实。

今天下午影片结束之后,首度来台的徐童与观众分享他的拍片心得,有观众说,感觉画面太过真实,让人很震撼。

有女性观众提问,是否应该打上马赛克画面保护剧中人物,还有观众问徐童,影片中这些女性性工作者是露脸,并真实呈现出她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拍摄手法是否涉及对她们「污名化」的问题,及当事人如不愿意被家人知道情况下,应该如何拍摄并保护她们。

面对台湾观众敏感提问,徐童毫不避讳都一一回答,他说,画面没有打上马赛克,是想要维持影片的完整性。

他又说,拍这样的片子就像是生活中一部分,拍摄过程中,他的生活是和这些人在一起的,很自然的进行拍摄,和她们的沟通也是一种默契。

徐童表示,他在一年多前拍摄这部影片,最初动机是为了写小说,为了让这些真实人物能有发声的机会。

有观众问到女主角妞妞近况,徐童说,由于北京将举行建国6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公安展开「扫黄打黑」行动,严打色情赌博行业,妞妞已经暂时离开那条私娼胡同,回到河北老家。

另外,影片最后女主角妞妞唱起了台湾名曲「高山青」,引起现场观众好奇,徐童解释,因为拍摄过程中妞妞喜欢唱这首歌,他就放在影片最后。

据了解,「麦收」今年春天在中国「云之南影展」放映时,引发观众激烈反应,虽然它没有任何裸露及限制级画面,但是因为影片对当事人毫无遮掩的拍摄,引发了道德争议,还有观众质疑导演是否未经片中人物同意,就进行拍摄。

由于性工作在中国属于违法特种行业,所以对片中出现的性工作者,以及性工作者的客人们都将产生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当时有些观众主张「麦收」不能公开放映。

但影片最后仍得到多数人肯定,最后赢得「云之南影展」观众票选奖及竞赛第2名「幻面奖」。

2009/7/13 参考消息 <go2group@gmail.com>
>
> 大陆记录片"麦收"今天在台北放映,影片呈现北京私娼真实生活。图为2006年8月15日,在西宁,娼妓等客人。(Getty Images) 大陆私娼生活纪录片 记录真实的社会 中央社记者郭玫兰台北11日电)台北电影节入选大陆纪录片"麦收"今天在台北放映,影片呈现北京私娼真实生活画面颇具争议,观众感觉很震惊,大陆导演徐童说,这是他生活中一部分。 "麦收"今天在台北新光戏院进行第2场、也是最后一场的播放,为了配合导演徐童努力保护被拍摄者的要求,"麦收"并不公开售票。这次在台北播放仅限年满18岁(含)以上影视科系学生、电影...
>
>
>
>
>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
>
>
>
> 大陆妓女记录片 台北电影节放映 观众震惊 图
>
> via 阿波罗网 on 7/12/09
> 大陆记录片"麦收"今天在台北放映,影片呈现北京私娼真实生活。图为2006年8月15日,在西宁,娼妓等客人。(Getty Images) 大陆私娼生活纪录片 记录真实的社会 中央社记者郭玫兰台北11日电)台北电影节入选大陆纪录片"麦收"今天在台北放映,影片呈现北京私娼真实生活画面颇具争议,观众感觉很震惊,大陆导演徐童说,这是他生活中一部分。 "麦收"今天在台北新光戏院进行第2场、也是最后一场的播放,为了配合导演徐童努力保护被拍摄者的要求,"麦收"并不公开售票。这次在台北播放仅限年满18岁(含)以上影视科系学生、电影...
>
>
>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 Subscribe to 阿波罗网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
>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您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墙内请用谷歌阅读器订阅

--
~~~~~~~~~~~~~~~~~~~~~~~~~~~~
http://bczc.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