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叶檀:美国需要火爆的中国资本市场(混水好摸鱼)

2009-8-22 每日经济新闻

退休或者半隐退官员敢言,我们应该鼓励这些官员的勇气。

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女士的短文,对货币政策提出质疑。她认为,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也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下滑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结果。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适时退出,否则今年信贷将达到11.1万亿元,埋下未来通胀隐患,造成实体经济过剩与资本品价格高涨。

中国是此轮全球资产品价格上涨的惟一主角,其他市场基本在搭顺风车,中国没有生金融危机重病,却大吃特吃虎狼药,剂量重于欧美等国,导致通胀的压力大于其他市场,陶冬先生斥之为"吃错药"。

从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与效果就可以反应这一点。

美国增发基础货币,信用市场仍未彻底解冻。从2007年6月至今年5月,美国基础货币增幅高达114%,而广义货币(M2)增幅仅为9%。这说明,美国的信用市场尚未回暖。如果用M1乘数来追踪美国的流动性轨迹,可以看到美国货币乘数的下降。所谓M1乘数,即M1货币总量除以基础货币后得到的比值,此数值代表每增加1单位的基础货币,银行可以通过多次借贷创造出多少的M1货币。本世纪以来,此乘数长期维持在1.5倍至1.8倍之间,但是伴随次贷救市政策加剧,此乘数却出现重挫,2008年12月的数据首度跌破1倍报收0.9661倍,而此后更是进一步下滑,目前仍维持在1倍以下。美国货币乘数下降,说明银行惜贷增加准备金,资本市场如温吞水,导致美国必须增发基础货币以维持市场运行的需要。

反观中国,情形恰恰相反。从09年1月开始中国货币乘数一路上升,从3.83上升到6月份的4.59,增加了约20%,货币扩张能力不断上升,同样的基础货币可以获得更大的流动性。看看上半年,金融机构大贷特贷,消费者同样大贷特贷,房价与股价一片火爆,与美国形成截然不同的市场景观。如果维持目前的信贷格局,至迟到年底实体经济的通胀迹象也将逐渐显露,到那时就不是资本市场泡沫的问题了。

用资本市场恢复经济的信心,美国才需要,因为他们的消费者在储蓄,银行在惜贷。而中国用资本市场上涨在出口骤然下降之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到了信贷市场如火如荼之时,就是必须逐步撤出的时候。

资本市场的数据显示了中国这头老黄牛在期货市场、股票市场的功劳。

自从3月份以来,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一度上涨了80%,近期有所回落,涨幅约为70%,而标准普尔500指数自3月份创出低点后已上涨了近50%;美国的金融机构股价随着新兴市场的火爆开始回暖:花旗银行从3月5号每股0.97美元,上升到8月20日的4.48美元,美国银行从2月20日的2.53美元,上升到8月20日的17.14美元。

不仅美国,澳大利亚人也深悉此中内情。8月15日,《悉尼先驱晨报》刊登文章为读者解惑"为什么跟龙在一起比跟山姆大叔要好","中国现在是我们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尽管把服务包括在内日本仍然排第一):一年来,中国在我们炼焦煤出口中的份额从几乎为零猛增到近30%",在截至今年6月的9个月里,我们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上升约2%,而美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台湾和德国的出口却下降10%甚至更多。日本的出口几乎下降30%;

为什么中国如此重要?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衡量),是美国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是日本的两倍左右;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我们的进出口交换比率----即我们对本国出口商品收取的价格相对于我们对进口商品支付的价格----预计将从去年的最高峰下降约20%,但仍将比1980-2000年这20年间的平均水平高45%左右。3个月来,铁矿石、煤和其他矿产品的现货市场的价格实际上有所上升。

感谢老黄牛的无私奉献吧,他动用了数十年的财富积累力挽全球经济大车。不过,老黄牛的财富积累并不多,也有力竭之时,不如留些余热留待日后在国内发挥。否则,力竭之后会被剥皮吃肉,一脚踢开。

令人称奇的是,就在A股市场带领全球股市飞流直下的艰难时刻,8月19日,美国能源部公布上周美国商业石油储备下降800多万桶,这一数据导致期货之母的原油期货价格大涨,当天美国原油期货大涨4.67%,以每桶72.42美元收盘,上涨3.23美元。全球资源类股票闻风上涨。这让人联想到美国改变会计准则挽救金融机构----是巧合,还是预谋?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一系列投资举措来看,笔者倾向于后者。

注:做处广告。8月24日,央视经济频道新亮相,担任特约评论员。
中午11点50分开播的环球财经连线节目,敬请关注。是好是坏,请畅所直言。目的之一,是多一个与大家交流的平台。
周末到了,祝平和快乐!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叶檀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望东方周刊:美国知识青年眼中的中国“愤青”

via 《瞭望东方周刊》的BLOG by 瞭望东方周刊 on 8/20/09

"愤青想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但情绪化的呼吁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夏自钊、窦奇龙 | 上海报道

当美国青年遇上中国"愤青",会擦出什么火花?
这个夏天,12名美国青年来到中国,在他们的海外进修课程中,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中国"愤青"。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夏季学期都会有一门研究生课程---"中国当代传播"。这门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在美国国内强化熟悉相关背景资料,阅读大量的指定材料和参考书;然后移师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完成另外三个星期的课程。
2009年夏天,这门课程在南京的主讲人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讲座教授吴旭。讲座的题目涉及中国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比如传统媒体架构、报业竞争态势、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网络民意与新趋势、中国电影业、中国形象塑造等等。
所有学生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大部分专攻传播学、政府管理学和经济管理学。今年的班上共有12名学生,5男7女,平均年龄约28岁,一半的学生有媒体从业经验。在他们当中,有3名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爱尔兰和巴基斯坦;只有两人以前来过中国,且停留时间不长。总体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巨变,只是听说,并没有切实和客观的了解。
为通过这门课,学生们必须完成指定的阅读资料,提交两次阅读笔记,一篇书评,一份研究项目计划书和一篇20页左右的学期论文。两次阅读笔记的题目由吴旭教授指定,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中国"愤青"和所谓网络民族主义的阅读分析报告。
中国的"愤青"现象,虽在国内偶尔还会"冒泡",但似乎已经"审美疲劳"。而在美国新闻界、政界和学界,却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
吴旭要求学生们在完成阅读笔记前,必须认真研读四份指定的论文和报告:美国《纽约客》杂志去年发表的一篇重头调查报告《愤青:中国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者》,美国教授格雷斯的学术报告《中国的对日新思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克在2008年5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报告《解剖中国当今的民族主义》,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骆思典的学术文章《中国的媒体与青年:关于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态度分析》。
他布置的作业是,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搜寻相关的资料,写出一篇具有一定总结综述性的8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并且提供个人的评价看法。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美国人毫无触动
吴旭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深度讨论中,还是在课后的阅读报告里,美国研究生们对于中国同龄人的"愤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出了一番"别有意味的"解读。
比如,要理解中国年轻人的愤怒,就需要有一定的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但可能是因为美国建国历史太短的缘故,美国人更相信历史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死记硬背的。吴旭发现,中国人常讲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美国人一点触动都没有---"毕竟美国本身就是由一群想要忘记历史的叛逆者建立的"。
"真是这样子吗?""可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为什么还要揪住不放地愤怒呢?"一些美国学生常常这样反问他。
美国学生的另一个评述角度,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心态。
在他们看来,当中国人作为个体出现的时候,最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的时候,反而显得心理承受力不够,敏感易怒。
他们看到,这里面,中国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中国刚刚崛起不久,还没有习惯被别人骂。像我们美国已经被世界骂了快一个世纪了,也就无所谓了。""被别人骂是强大的标志,没必要愤怒的。"他们也这样劝解中国的"愤青"同龄人。
当然,也有认为中国的"愤青"是被政府"教育"的大规模量化产品。吴旭说,这种推理方式,放在5年前,确实让人难以辩驳,"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很难不让习惯了别出心裁、天马行空的美国人心中起疑"。可是,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中国年轻人全球护送火炬、四川地震后同心协力的团结劲头,确实也震撼了美国同龄人。这些"80后"、"90后"的所谓"鸟巢一代",很多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有着接受所有新闻信息并做出独立判断的自由,对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坚决、直接的激情和"愤怒",美国青年也表达了正面的看法。
愤怒=不安全感+自信
在这样的碰撞和交锋之后,年轻的、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国的美国研究生们,开始走进了中国"愤青"的内心世界。
美国女孩阿德安·霍尔(Adrienne Hoar)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愤青"心态:
"有一个人,他并不十分关注你,而恰恰因此,你却希望成为他的朋友。尽管对方缺乏兴趣,你还是紧追着他并渴望着他的尊重。你的追逐使你对那个人产生了一个难以抑制的愿望---要他回报你对他的兴趣。但这也同时导致你不再喜欢那个人,因为他没有能满足你的愿望。许多中国青年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情绪来看待美国的。"
她进一步分析说,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之中的中国年轻人,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们想要过上美国电影里的那种生活,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衣服。但对西方文化的过分追求,带来了对东方传统的破坏。许多中国年轻人又因此讨厌这种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背离,渴望做回他们所认为的传统的中国人。"
有哲学和政治学功底的爱尔兰学生鲁莱·麦凯纳(Ruarai McKenna)则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来理解"愤怒"的来源:
"很明显,愤怒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入程度远胜过西方年轻人之于中国,这种愤怒现象也是多面的---是看似矛盾的不安全感和自信结合的产物⋯⋯与早期的'后毛一代'不同,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西方的看法,又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及国家的鼓励下,获得了前人没有的自尊。"
他还敏锐地注意到,"愤青"现象也折射出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赤字":
"尽管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已经在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西方对于中国的描述却仍然停留在30多年前。这种不正确的描述,直接导致了这批未来中国和世界领导者们的愤怒、仇恨和怀疑。"
中国愤青要"准备好被世界的口水淹没"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指出,这种"愤怒"情绪是幼稚甚至危险的。
来自"愤怒"主要对象国之一日本的学生小林洋子这样写道:
"日本的一些个人极端观点的快速传播,使得中国对日本反应过度,这是幼稚的。换句话说,极端的观点在日本是少数,它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日本人。概括而言,现在的情形是在网络上形成了双方极端力量和观点的对垒,而且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这些人更有可能团结在一起对付另一方。"
美国女学生米切尔·范德霍夫(Michelle
Vanderhoff)这样写道:"'愤青'想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但情绪化的呼吁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美国女孩辛西娅·皮埃特(Cynthia
Piette)直言不讳:"我不认为美国人会因为中国的GDP数字高就尊重中国⋯⋯中国'愤青'们要准备好了,在他们崛起为世界领袖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世界的口水淹没。"
此外,相当一部分答卷,表达了对"民族主义"情绪扩大和蔓延的担忧。其中,鲁莱·麦凯纳这样说:
"总而言之,'愤青'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因而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1世纪的世界是否稳定。然而,这代'愤青'比过去一个世纪里的任何一代中国人,都接触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这是我们谨慎乐观的一个原因。乐观是因为他们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理性思考的结果,且反映了他们的自尊;谨慎是因为这些批评是这样两种东西的混合物:对西方的敌意和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力量---民族主义。"■

采访手记:
对于愤青,美国人有必要担忧吗?

文 | 戴闻名、夏自钊

本刊记者在采访和阅读问卷的过程中注意到,美国"知识青年"对于中国"愤青"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愤怒"会不会演变成为纯粹的"民族主义",后者在西方被认为有走向"纳粹"和"军国主义"的风险,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是中国的愤青现象是否源于国家"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第一点,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博士简军波明确对本刊记者表示:"以民族主义作为标签来概括所谓'愤青'的特征,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就整体而不是以个体来看,中国部分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并非侵略性的、扩张性的和进攻性的,往往是自卫性的、反击性的和防御性的,只是在自己国家受到别国的伤害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本能的情绪。这种情绪与其说是民族主义,还不如说是爱国主义"。
他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这种自我证明式的解释无法说服国外友人,那么应该让他们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现在最乐于接受外国人来本国投资、学习和旅游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即便是日本人,在中国也会受到欢迎而不是攻击"。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家栋也认为,"民族主义"的最基本定义,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凡是本民族的,就是好的"。一个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国家,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极端的排外主义,例如当年韩国人为了支持民族汽车业而宁愿买质量不怎么太好的国产汽车,也不愿意买外国车。这种现象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接受世界来到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天下主义'世界观的现代版。"张家栋说。
对于第二个怀疑点,简军波表示,"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论述和爱国主义国民教育",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存在国家操控爱国主义的话,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每一个国家都会这么做。任何一个国家需要民族自豪感和表达对国家的忠诚,"这不仅是权利,也是宪法义务"。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但中国一直呼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解决。中国对争议地区具有领土要求不是民族主义,你不能无知地将世界上所有陷入领土纠纷的国家都称之为民族主义国家。"简军波说。
他认为,说中国"自大"也是不合适的---"今天,中国在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带给每一个公民的自豪感是不需要掩饰的。"
张家栋则认为,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在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上升。"相比之下,韩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比中国更为强烈。"■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瞭望东方周刊》的BLOG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

姚文俊:中国“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道"、"德"思想的内蕴是什么?它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有何重大的意义呢?对此种种问题,笔者不揣冒昧,回答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

在中国先秦,即到老子时期,中国历史上就有了"道"和"德"的概念和思想。它们分别具有独立的意义。

首先,看"道"。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在西周早期,就已经有了"道"字。但对"道"的认识,仅仅指的是"路"。如在《易经》中,就有"复自道,何其咎"、"履道坦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说。而这些都为"道路"之义。

到了西周中期,这时,在"路"的基础上而对"道"赋予了正确的"政令"、"法规"等意思,并由此反映为"为王之道"。故"道"的概念就是指的"王道"。这正如《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到了西周中晚期,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他看来,"王"就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由此,就有了"为王之道"。这也肯定了"王道"的存在。

因此,西周中晚期,"道"从"路"引伸为"为王之路"、"为王之道"的结果,就反映为"王道"。故这个时期,"道"的含义,就是"王道"的特指。

其次,看"德"。

西周时期,为了使"王道"做到"无偏无党"、"无党无偏"、"无反无侧"而有了"德"。

特别是,周邑的古公�父,在贞人的协助下做《德》篇,从而赋予了"德"的具体内容。

概括起来,《德》的原则精神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和"自律"、"民得"。并以之规范人们的言行。其中,周人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可见,其"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西周"信天命"和"遵礼制"就成了"德"的政治思想核心。但与此同时,又讲"自律",即统治者要自觉做到所得适当,不能"多得",更不能"全得",又讲"慎罚"、"民得",以之,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可见,周人的"德",就是"为王之道"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王道"的具体内容。如此,就能使得"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王道正直"。

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周人是将"道"和"德"分开来了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此,老子同样持此看法。

虽然如此,但是,在老子看来,"道"就是"德","德"也就是"道"。它们只不过就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两个方面而已。对此,正如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正是如此,老子明确的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即,比如,"德"如果是水,那么,"道",即"王道"就是盛水的容器。水有多高,容器就有会有多深。并且,又明确的提出了"德"高则"道"高,"德"低则"道"低,反之亦然的思想。

故老子认为的修"道"就是在修"德",反之,修"德"就是在修"道"的这个思想,突破了周人将"德"仅限于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约束"的局限,而扭转了"德"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被动性"的缺陷,从而使得"德"与"道"一样,同样表现出了"人的主动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因此,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道"、"德"关系上, 老子的思想与周人的思想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区别。

二、

老子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周人的"道"、"德"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特别在对"道"的认识上极大发展了周人的思想,从而使得以"道"为标志的中国政治学、哲学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并且发展到了顶峰。

概括起来说,周人的"道"、"德"思想,特别是"王道",认为是来源,或者说是受制于"皇天"的。从中表现出了"天命"和"宿命"的思想。然而,老子却不是这样认为。在老子看来,"王道"
是受制于"天地之道"的,而"天地之道"又是受制于"自然之道"的。

对此,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三种"道"的存在。具体说:

一是"王道"。其中的"人"、"王",就是指的"王道"。也就是周人所认为的"王道"。

二是"天地之道"。其中的"地"、"天",即如老子所说的"地法天,天法道",在老子看来,"地"和"天"虽为两"大",但它们都是万物和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基础,不可分割。故"天地之道"就是从天和地的范围而概括出的万物,也包括人的赖以的"生存之道"。

那么,老子的"天地之道"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揭示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句话的"道可道"中,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这样,联系上下文和《道德经》思想中心,就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

老子重视"刚强胜柔弱",但更重视"柔弱胜刚强",特别重视"柔弱胜刚强"的"条件"。并且老子研究这些"条件"。对此,老子创造性的提出了"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攻守"、"进退"等等一系列的哲学范畴。正是这些条件的形成和运用,就使"可感"、"可知",和"可为"成为了可能。这就为"柔弱"战胜"刚强"奠定了基础。

老子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既能用之认识"自然万物",又能用之认识"社会历史"。

三是"自然之道"。其中的"自然",就是老子所指的"阴阳之道",及其"阴阳变化之道"。在老子看来,这"阴阳之道"乃是世界之本源,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的交合而形成、交合而变化。对此,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就是老子对"阴阳之道"的明确表述。可见,在这里,老子的"自然之道"与中国先秦"阴阳"哲学观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特别是,老子对先秦的阴阳哲学在辩证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事物的本源是否能够用"阴""阳"来解释?对此问题,目前的科学正在给予证明。但是,就"阴阳辩证法"的理性精神来看,早就被历史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这三种"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老子认为,"王道"受制于"天地之道",即"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而"天地之道"又受制于"自然之道",即"阴阳及其变化之道"。这才是"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其结果,无疑的,老子"道"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天命"和"宿命"的桎梏,而且,创建出了以"阴阳"及其"辩证法"为核心的,既有本体论,又有认识论与方法论有机结合的哲学。

正是以此出发,老子在批判周人的王道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以"民心"和"契约"为根本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思想和主张。

比如,在"自律"方面,老子提出了统治者要有"忘我"、"无私"和"爱民"、"民心"的思想。

对此,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可见,老子的"爱民"和"民心"的思想是对周人"自律"思想的根本突破。

比如,在"民得"方面,老子提出了统治者要有"契约"和"平等"的思想。

对此,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讲"以契彰德"、"以德服人",从而体现出"公平"和"平等"。

可见,老子的"契约"和"平等"的思想是对周人"民得"思想的根本突破。

正是基于"民心"和"契约"这两大根本思想,和基于老子的"以德治道"的思想,老子为人们勾画出来了一幅"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兰图。

这就是:

从"忘我"、"无私"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不能专有和个人依赖国家机器,即在治国之中,不能用"政权"和"权力"来搞"以力服人",而必须做到将手中的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利。只有百姓得到了幸福,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从"爱民"、"民心"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并做到顺应民心,身先士卒,忠于职守,勤奋踏实的带领百姓去谋利益。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百姓推选出来的人;从"契约"、"平等"观念出发,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按照"契约"管理的原则去行政,做到"以德报人"。不能言出法随,不能政出多门。而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取信于民,实现"德善"、"德信";从"正义"观念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支持和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从"无畏"观念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发扬不怕死的精神,艰苦奋斗,带领百姓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其实,老子的上述政治主张的提出,深层次的看,就正是老子基于"刚强"与"柔弱"对立统一之"天地之道"而正确揭示了"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的结果。并由此提出了"以武制武"、"止戈为武"的社会发展途径。为此,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克服"有为"而做到"无为",这样一来,才能使统治者与百姓的立场一致,才能做到顺应民心、顺应百姓的意志,实现社会安定,以共同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从中,也就使统治者实现"无为而有为"。

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古之"圣人"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之"无为而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而正是如此,表现出了老子所追寻的"王道",即"德治"政治,它同样表现为一种"政体"。而这,无疑的,表现出了对周人的"王道"思想和主张的批判和发展。

三、

在老子之后,春秋时期,孔子根本上无视、篡改,和修正了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其结果,仅仅是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认识"道"、"德",从而为"伦理道德"的出现而奠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显而易见,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与西周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完全不同的。因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是指的"王道"、"德治",即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政治"。在这个"政体"和"政治"中,就包含了"政"、"刑"、"德"、"礼"等等。显然,孔子这里并非在说这个"政体"和"政治"本身,而是在讲这个"政体"和"政治"要怎样才能给"民"带来"教化"的影响。从而孔子偷换概念,将周人以及老子的"道"、"德"思想引向了"思想"、"伦理"的范畴,进而使得"道德"概念出现。

其实,孔子偷换概念的结果,旨在宣扬他的"仁政"。

那么,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呢?

这主要就是讲"仁"、"爱"。即讲"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讲"忠"、"孝"、"节"、"悌"、"信";讲"宗宗"、"亲亲";讲"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历史的看,孔子的"仁政"只不过在"伦理"思想上表现为对西周"王道"的补充,并且可以为"王道"所利用,而在"政治"上则实际表现为一种"空想"。因为,脱离了"王道"的"仁政",它无视了社会"为王而治"的现实,这使得统治者不会满意,同时,"伦理"、"教化"并非就等同于"政治",这就必然使得其对现实政治的无有作为。

除此之外,在对"道"、"德"的认识上,孔子思想还有哪些弊端呢?

主要的,就是不懂,或者说无视、抹杀了老子的"道"、"德"思想。特别是,无视、抹杀了老子对"道"的认识。其表现在,在"哲学本体观"上,孔子沿袭了西周人的"天命"观,而无视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在"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上,孔子无视了老子所揭示的"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的思想,特别是"柔弱胜刚强"的"条件"的思想,由此,孔子无视社会的"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而抽象的认识人。其结果,则将"仁"、"爱"以及"仁政"引向了空想之歧途。

正是如此,孔子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

四、

战国时期,庄子的"道"、"德"思想又有重大的变化,并且在空想之歧途上走得更远。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不难看出,庄子这里所说的"道",似乎既不是的"王道",也不是如老子所说的"阴阳及其变化之道"。

那么,庄子的"道"、"德"思想究竟是什么?

庄子又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庄子敬畏"自然",同时又看重"自我"。而在"自然"和"自我"之间,庄子则讲"顺应自然"。因此,在庄子看来,"自然"才具有至高无尚的主宰地位。而这,就正是庄子所说的"道"。

显然,庄子的"道"是曲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的结果。表现为"纯自然"、"任逍遥"。这种曲解时至今根深蒂固。

不独于此。整体看来,庄子的"道"、"德"思想是十分复杂的,并开始了向玄化的方向变化。

庄子"道"、"德"思想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主要将周人的"民得"思想具体化为"我"。

二是在曲解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但又大量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三是接收了周人以及孔子的"天命"观。庄子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则"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做事顺应自然,对一切生死、荣辱、寿夭等等都会看成是无所谓的事了。

四是接收了孔子的从"仁、爱"空想之中所反映出来的视人为"抽象的人"的思想。

因此,庄子的"道"、"德"思想不是在讲"王道"、"德治",以至"仁政",不是在讲"政体"、"政治",和"治世",而其思想"神龙见首不见尾",故只能以"玄"来概括之。从而使得中国的"道"、"德"思想开始了向玄化的方向变化。

由此可见,至今被人们所谓的"老庄"之说,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进一步看,庄子在对现实,及在对人生处世上的消极、避让的"明哲保身"的态度,和"出世"思想,这就完全证明了他根本就不懂老子的"天地之道",即"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特别是其中的"柔弱胜刚强"及其"条件"。而与老子的"入世"的、"革命"的思想相悖。

如上所述,无视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及其"条件"的思想,就是无视了活生生"人",无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历史主动性。可见,庄子思想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倒退。因此,老子和庄子,并非就是道学"一家人"。

五、

在庄子之后,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孔孟之道"成了正统思想,中国"道"、"德"思想继续沦落了下去,并且,走向了庸俗化。

其沦落和庸俗化的表现在于:

一是代之"道"、"德"思想而起的"道德"观普遍出现。这种"道德"观不讲"政体"、不讲"治世",而完全陷入了"伦理"的范围。

二是视"道"为"专于一技之长"。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证明如此。于是,出现了诸如"医道"、"师道",甚至于"茶道"、"棋道"等等,而且泛滥成灾。

其沦落和庸俗化的恶果在于:

一是使得对中国的"王道",及其"政体"、"政治",和"治世"等等的认识出现了断层。在这种背景之下,葬送了极富创造性、革命性的老子思想和哲学。并从此以后,给了一些西人"东方无哲学"的口实,至今令西洋看不起中国人。

二是使得中国的"理学"、"心学"泛滥,使得专制主义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使得中国社会在专制主义的泥淖之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三是使得以孔子的"仁政"、庄子的"顺其自然"式的"空想"和"自慰"成为了麻痹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斗志的精神鸦片。这种"空想"和"自慰",使得中国面对列强累战累败,饱受磨难。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国的"道"、"德"思想绝非是"道德"。中国的"道"、"德"思想有着巨大而深厚的政治学、哲学的意义。特别是,老子对"道"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形式的认识,和对"道"、"德"关系的认识,无疑的,叫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令被今天人们所公认的中、外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们汗颜。然而,看看中国"道"、"德"思想的沦落和庸俗化,和伦理"道德"观的泛滥成灾,无疑的,这真真成为了一大历史的嘲讽,和玩笑,真真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莫大悲哀。

作者简介:姚文俊,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老子盘破门武术的现代传人,武术名家,内江市武协副主席。著书《中国武功盘破门》、《峨眉恩仇记》、《盘破门与武术人物》、《老子武学与国学》。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沙叶新:见过腐败的,没见过这么腐败的

作者的话:这篇文章是我政治文化系列的第四篇,准备近三年,今年6月动笔,历时三个月,直至9月1号写出初稿,然后分发给10位朋友征求意见。最近才得空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大力削减篇幅,将初稿的2万2千字,删减为现在的1万6千字。原有的框架和主要观点保留原样,未作改动。只是在结尾处加入了朋友的两点看法,在此表示谢意。

一、盛世,还是乱局?

在公元2004年以前,每年的10月
18日,对重庆市万州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日子。多少年来,千年古城的每年这一天,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不居,水波不兴。可到了
2004年的10月18日,不一样了,这座风光旖旎的江城,风云突变,龙吟虎啸,爆发了一场震惊全省的事变。这天下午1时许,「棒棒」(挑夫)余继奎途经太白路,不料肩上的扁担碰到背后的一位妇女曾庆容,曾庆容随即上前打了余继奎一记耳光,继而其夫胡宗权又夺过扁担连续殴打余继奎的双腿,意在断了这个挑夫的生路。路人实在看不下去,劝其莫打。但胡桀骜不驯,说:"我是房地局的局长,打死他也不过赔20万!"周围群众一听胡是局长,且出此狂言,就如火星溅入汽油桶,立即烈焰冲天,将胡、曾夫妇团团围在众人的怒火中,一时交通为之阻塞。

不久,警方到场。警员只简单盘问了"局长"夫妇几句,未给说法,未予公断,就强行驱散民众,将"局长"夫妇保护性地带上警车,绝尘而去。民众认为这是官官相护,愈加愤怒。于是人群越聚越多,外电报道约有三四万人,一拥而去包围区政府大楼,高呼口号,示威抗议,要求交出打人凶手,给予严惩。警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在慌乱之中,立即组成人墙,阻止人群冲击政府。示威民众用砖头瓦块砸向政府大楼,并且推倒和焚烧数辆警车。事态甚为严重。万州区委领导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前线指挥部,启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公安部门随即抽调大批警员,保护党政机关及重要场所。稍后,重庆市委书记以及正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的万州区委书记也分别接令火速赶至万州。

当晚,万州区常务副区长发表电视讲话,承诺一定查明真相、严惩肇事者。入夜,当局开始清场,数千防暴警察全副武装,驱散大楼前和广场上的人群,事态逐渐得以平息。

官方媒体对此事件只作低调报道,并称聚集民众只有千余人。对官方的统计,民众早会折算,有道是:"报道好事,要打对折听;报道坏事,要加十倍算。"如果聚集民众只有"千余人",何必动用"数千防暴警察"?以至当地警力不足,还紧急从周边县市调派军警?如果积聚的民众只有"千余人",怎会定性为"突发性大规模群体事件"?

但凡国内出现大小民变和骚乱,当局都说民众"不明真相"。上一世纪后30年,在天安门广场出现的两次震惊世界的政治大动乱,也说广大群众"不明真相"。可毛泽东谆谆教导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怎么一出现群体动乱,群众就成了不明真相的群"盲"?其实民众是心知肚明,只是当局在掩盖真相,掩盖"官民冲突"的真相,害怕民变所透露的国不泰民不安会有损"盛世"形象。

万州民变闹得如此之大,起因则甚小,路人无意相碰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全国任何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镇,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而且绝大部分都无需民警调解,便会自行平息。可是万州的这样的小事何以会演变为非动用数千军警才得以平息的民变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事人胡宗权他自称是"房地局长",是"官"!于是平时郁结于胸的对"官"的愤懑就爆发了!最可笑的是胡宗权并非房地局长,据警方调查宣称,他只是房地局下面的一个水果市场管理员,而且还是个临时的。这真是讽刺喜剧!如果当初他不假冒局长,绝不会酿成后来那么大的乱子!可他偏偏假冒了,终于使得由此所引发的乱子已不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而变为深刻的官民冲突;包围政府、焚烧警车所发泄的也已不再是对胡宗权这一个"官员"的愤怒,而是对整个官僚阶层的仇恨了!

天下未乱蜀先乱。在万州民变之后,同年十月底,四川汉源也发生了因政府修建电站,淹没农田,而克扣赔款,补偿不公所引发的十几万人的大规模骚乱。在这此以后,全国各地越来越乱,势头也越来越猛。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说,中国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也从73万增加到307万。2005年7月,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指出:十年间,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增加了6倍多。特点是: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各个领域,行为方式激烈,而且组织化倾向明显。这么多、这么大、这么广泛、这么激烈的乱子,大多数是因为政府机构或官商勾结侵害民众利益,尤其是在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移民安置等问题上更为突出。

2001年12月下旬,我被友人拉去参加由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作家和报人所组成的江西"红土地采风团"。数天来,经南昌、叶坪、瑞金等"红色根据地",一路接受"红色"教育,感慨良多。最后来到赣州。28日下午,我在赣州古城外,见有很多小摊,便与一书摊的摊主聊天,我说:"你下岗了?"他马上说:"什么下岗?失业!"我说:"生意好吗?"他说:"好什么!这个地方能有什么生意?城里不让摆,见到就没收,只好到城外摆;城外还缴税,一个摊位两块钱,共产党税多,都给贪官发奖金了!"他还说他有一邻居也失业,去年年终家中穷得只有咸菜,没法过年,就全家上吊了。此时另一摊主愤愤的插话说:"现在就缺陈胜吴广了!"

我一听大为震惊,虽然这句话在此以前也听过,但都是听别人转述,而转述者也是听别人所说;这次我却是亲耳听到,是在
"红色根据地"听到,是在数十年前出过共产党所领导陈胜吴广(红军)的地方听到;而且是面对面地听很可能是未来的陈胜吴广中的一员亲口所说,这对我的震撼是巨大的,长久的;每当想起"现在就缺陈胜吴广"这句话,我就感慨万千,惴惴不安,因为我绝不希望中国再出现陈胜吴广,绝不希望再以暴易暴,那是时代的倒退,那是民族的浩劫,那是历史恶的循环而不是善的更迭!

我不知道中国的官员是否也曾像我一样亲耳听到民众亲口说出的这句话;如果听到,他们作何感想?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官员在民众中的整体形象?他们是否知道如今官民之间的关系何等紧张?

是什么致使官民关系如此剑拔弩张?

原因当然很多,但最直接的、最经常的原因可以一言以蔽之:是腐败!是官员的腐败!是官员史无前例的腐败!是官员史无前例的穷凶极恶的腐败!

二、见过腐败的,没见过这么腐败的!

谁也无法说清当代中国各级官员的贪污和各个领域的腐败严重到什么程度。

还是听听中国老百姓怎么说。老百姓说起腐败,没什么高深理论,没什么精确数据,但极为朴实,极为形象。民间有一流传甚广的经典"段子",说的是:"如果把中国所有局以上干部统统枪毙,肯定有冤枉的;如果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现在又有了最新版,说:"统统枪毙也没冤枉的。"还有一句民谚,也很经典,说:"不反腐败,就要亡国;真反腐败,就要亡党!"这两个"经典"的警示意义和深刻程度,实在是超过所有中央文件、领导报告、党报社评、学者高论!

以往,贪污万元便是大案要案,贪污百万便是巨贪,不枪毙也要判个无期;而今贪污罪款数字巨大,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如:广东中银开平支行原行长余振东贪污
40亿;广东中山市实业发展公司原负责人陈满雄4.2亿;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原宣传部长张宗海2亿;湖北省政府驻港办事处原主任金鉴培1.88亿;云南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诸时健1.8亿;厦门海关原关长杨前线1.6亿;今年落网的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1.6亿;还有最近被"双轨"的上海原社保局局长祝均一涉嫌非法动用社保基金32忆!

以往,揪出一个局长,就算是大老虎,就会引起震动,就会口口相传,议论很久。如今贪官太多,多得让人难以记住,多得让人熟视无睹。老百姓说,如今揪出的局长、厅长可以坐满一百个人民大会堂,揪出的科长、处长可以站满十个天安门广场。现在就是揪出个省长、部长,人们也已不再大吃一惊;即便揪出个把政治局常委,也断然不会像以往揪出陈希同那样举国震惊,兴许人们会追问:还有更大的吗?

当今中国的腐败和以往不同,和国外也迥然有异;中国的贪官们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时俱进,在贪污的规模、腐败的层次、应对的策略、选取的方法等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确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集团化

中国的腐败在20世纪的后50年,绝大多数是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基本上是一人一案。那时的腐败分子只是一锅饭里的一粒老鼠屎,一堵墙上的一块"豆腐砖";腐败分子之间很少同谋合污,很少窝案串案。自从上一世纪最后十年,腐败分子逐渐结伙抱团,动辄便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甚至出现数十人、数百人的贪污集团,规模化了,集团化了。上一世纪末的陈希同一案和湛江特大走私案且不说它,进入本世纪后,集团性的腐败越演越烈,遍布全国,年年都有大案,案案都有大官。

2001年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案的腐败分子有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省公安厅副厅长、国家安全局官员,还涉及军队、政府、警察、海关等方面人员200多人。

2002年4月,黑龙江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买官卖官一案案发,绥化市下辖的十个县市,一半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将近260多人都卷入此案。同年,顺藤摸瓜,又相继揪出原绥化市市长王慎义以及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洪彦。

2004至2005年,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原县委书记张华琪和他的后任徐波因贪污腐败先后落马,张华琪一案涉及120人,徐波一案涉及78人,先后共有
200人纷纷倒台。此前,从阜阳政坛走出去的干部中已有两位省部级、8位市委常委、11位厅级领导干部因腐败落马。阜阳虽然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却是专出腐败干部的高产地。

2005年初,黑龙江原政协副主席韩桂枝贪污一案被揭露,再次引起黑龙江政坛大震荡。原副省长付晓光,原省人大副主任范广举,原省委秘书长张秋阳及原省检察长徐发、原省法院院长徐衍东均被免职。此后,黑龙江省厅局级以上干部调整之频繁,如走马灯令人眼花缭乱,先后有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多个地市,以及交通厅、人事厅、司法厅等部门的主要领导被撤销或免去职务,整个黑龙江政坛几近瘫痪,以至中央不得不在短期内向黑龙江紧急派出6位省部级领导,分别担任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高院院长等职。此后,中央又从北京、上海等地加派21名正副厅级干部和5名处级干部,"空降"黑龙江,分别进入各省级党政机关综合职能部门,出任省长助理、省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如此的大改组,大换血,史无前例!人们说,下一个该是哪个省市呢?

2、部门化

腐败的集团化是以地区划分,或某地的省市委,或某地的地县委,主要是指党的系统的腐败。但中国从来党政不分,党的干部往往兼有行政职务,所以在一个大的腐败集团里,是不以部门为界的,一定会牵连到各个部门。而且一个地区的党的主要负责人如果出现腐败,才有可能出现腐败集团。

而腐败的部门化,是指某一地区的职能部门和行业系统的腐败,虽然这也有集团性质,但其部门的特点非常突出,所以单列论述,如交通部门的腐败、组织机构的腐败、司法系统的腐败、教育单位的腐败、军队领域的腐败、医疗事业的腐败等等。

在所有部门腐败中,交通部门的腐败也许最为严重。全国交通厅长犯罪之多,骇人听闻,1997年至今,计有江苏省原交通厅厅长章俊元、四川省原交通厅厅长刘中山、广东省原交通厅厅长牛和恩、贵州省原交通厅厅长卢万里、云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晋福祥、黑龙江省原交通厅副厅长王孝慈等近20名省交通厅长、副厅长,因腐败纷纷倒台。至于市县一级腐败的交通局长,就更不计其数了。今年7月12日,安徽省的原交通厅厅长王兴尧也因贪污倒台了。明年还有跟进的吗?难说!

最不可思议的是河南省竟然三任交通厅长曾锦城、张昆桐、石发亮像接龙似地前"腐"后继。按理说,在同一个部门里,前任翻车,后任自会本能地格外小心,不太会重蹈覆辙,谁知主管交通的这些厅长们,居然如此不遵守"交通规则",连续出现"交通事故",而且一个比一个跌得更惨,一个比一个更贪!

共产党的组织部门本应是最守党纪,最讲原则,也是最为清廉的清水衙门。以前说跟着组织部,"提高觉悟,思想进步。"如今则是"倒腾干部,发财致富。"到了本世纪,凡是腐败的组织部门统统成了"官帽批发商"。

1996年3月到2002年5月,安徽的韩希鹏在担任颍东区委书记及市委组织部长的6年间,总共卖出23顶官帽,平均一个季度出售一顶。收受钱物75次达90多万元。韩希鹏把家当成了"顶戴花翎"门市部。他说1998年春节,往市机关大院行贿送礼的车子有几百辆,往他家买官送礼也多得要排队。

今年落马的湖南郴州市的刘清江,曾化100万元向他的亲家市委书记李大伦买到组织部长官帽一顶,然后两人狼狈为奸,干脆让市委大院当成"乌纱帽批发公司",各种官帽均按含权量大小论价出售,总共收受2000万元。如今,卖官人的乌纱帽给摘了,可买来的乌纱帽还戴在不少人的头上。有一个官帽买主,至今还照常上班,还照常赖在科长的交椅上。他说:"这把交椅我是花钱买的,所有权就是我的。我要是买了一辆自行车,是小偷偷来的,后来失主知道了,要我还,我能还吗?要还也行,把钱退给我!"说得还理直气壮,真让你哭笑不得!

最为疯狂的应是山西省长治县原县委书记王虎林,他在离任前大肆卖官,从"零售"到"批发",不到两个月时间内,突击"批发"官帽432顶,致使该县许多单位官多兵少,甚至有官无兵。整个县委机只有打字员等6人是兵,其余全是官,全是领导。有个会计竟升为法院副院长,有个司机当上县委办副主任,!全国各地领导让自己司机当官的其实并不少,上海就有!

组织部门的腐败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腐败和集团腐败,它已是制度性腐败,已是剧毒攻心,病入膏肓的腐败。

3、市场化

腐败有市场,不是指腐败在当今中国有孳生的空间,而是指腐败有买方,有卖方,有交易,有核算,有价格,有行情,有讨价,有还价,有投资,有回报,有行规,有利润,已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因此腐败市场就必然按市场规律办事,讲究供求关系、经济核算,彻底的市场化。市场化了的腐败,当然也注重价格,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有约定俗成价码。这在商业腐败中,毫不足奇,可如今连根本不是商业的部门如教育部门也因为贿赂的价格杠杆作用而成为商业,成为了学店。

学校在采购教学图书和教学器材时,都有回扣,明扣的金额一般占到图书码洋(定价)的15%到25%,暗扣则占到20%以上。如果学校直接从出版社进书,回扣率甚至高达50%~55%!再如招生,据报道,考生报考某音乐学院,如果想被录取,非得给主考教授12万,还决不二价!这就是当今一些学店里的教授的铜臭面孔。

医药行业的腐败最常见的是购销药品器材的回扣和医生收取病员的红包。采购人员可以从药品供应商中按一定的百分比索取回扣,医生也可从给病人开出的药方中按药价多少提成。这都有明码实价。至于医生收取病家的红包大小,则主要按医生的级别划分。某三级乙等医院,开个一般的刀,主任医生的红包2万,副主任医生的红包1万,主治医生医生至少8千。此外还要给麻醉师、给护士长数额不等的红包。如果开大刀,如脑外科,那红包的价码更高。

建筑行业中的大项――住房以及教育、医疗都关乎民生大计,在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中,这三者理应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政府有责任让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学生有其校。如果住房、教育、医疗全部市场化而且是腐败的市场化,那腐败的巨大成本必然会转嫁到百姓头上,尽管都以冠冕堂皇的改革为名,但百姓却不堪重负,难怪说:"房改是把你荷包掏空,教改是逼得二老发疯,医改是给你提前送终。"

组织部门腐败的市场化也极为突出,2006年5月,一个自称"在郴州官场打拼近二十年还是个小科长的人",署名"景克功",在网上"把中外媒体还没有揭露的有关郴州官场黑幕爆爆料,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些线索。"他说:

在郴州,县处级领导没有一个不是花大价钱买的官。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长这些肥缺也都是送钱买的官。根据这几年郴州官场家喻户晓的买官卖官的市场行情,我们可以把李大伦(市委书记)、宋甲武(副书记)和曾锦春(纪委书记)三人合伙批发"乌纱帽"的市场价格归纳如下:

县委书记― 200万;县委副书记-60万;县长-120万;副县长-50万;县政法委书记-60万;县纪检委书记-50万;县委常委-40万;县公安局长-150
万;县检察长-20万;县委办主任-30万;县政府办主任-20万;北湖区(苏仙区)书记-150万;北湖区(苏仙区)副书记-60万;北湖区(苏仙区)区长-100万;北湖区(苏仙区)副区长-40万;郴州市公安局长-200万;郴州市政法委书记-200万;郴州各个局长:50万(按15个局算):750万。

根据李大伦身边的人透露,每项乌纱帽的批发收入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比例进行分配:

李大伦占50%;曾锦春占30%;宋甲武占20%.

真触目惊心!

卖官者一定是贪官,买官者也一定会变为贪官;买官者一旦权到手,一定会以数倍的利润赚回他们买官的投资,使得官场全然成为市场,买进卖出,卖出买进,越买越贪,越卖越贪,恶性循环,往复不已。

当一个政党的干部和一个政府的官员可以随意收买和出售时,它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如果腐败市场化了,那就实际上不非法了,而是半合法化了,半公开化了,这离崩溃更不远了!

4、黑帮化

腐败的黑帮化,主要是指司法系统的"涉黑",以致警匪勾结、官匪一家,以及在执法过程中使用非法的黑道手段。司法人员和盗贼本是猫鼠关系,可一旦司法人员涉"黑",成了黑社会的保护伞,甚至成为黑道中的一员,这种腐败就极为可怕!

司法系统的黑帮化最常见的是司法干部和偷、赌、毒、娼等领域的黑帮人员共同作案,坐地分赃。

偷――成都火车站派出所的150多名干警中,有三分之一警员在候车大厅执勤时,收取小偷的"入场费"和"保护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交费之后,小偷即可放心大胆地在候车大厅扒窃旅客财物。如所偷财物折款在千元以上,还要向警察按比例另外交纳"烤火费"。一些警察在银行办有专用信用卡,每月由小偷按时汇钱,有的警察仅此一项就聚敛百万元。

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黑社会头目张凤祥开设赌场,被公安机关查封,于是他电邀原省公安厅纪检委纠风办的徐某亲临该市为之说情。次日徐某当张之面给当地公安局主要领导打电话,打通关节。3天后,张凤祥在该市勃利县的又一家赌场得以顺利开张。更不可思议的是,1999年12月,徐某还为这个黑社会头目、赌场老板办理了省公安厅特邀监督员证,真的是黑道白道一家亲了。

毒――湖南省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王石宾,兼任永州市打黑除恶领导小组组长,可他却是永州黑恶势力团伙的后台老板。这一黑恶团伙,私藏枪支,贩卖毒品。王石宾主管禁毒,却参与贩毒。这一黑恶势力放高利贷,王石宾也直接放贷,数额高达4500万元,被称为永州"地下银行行长",他光宝马、奔驰等豪华车辆就有
16台!永州市一政法干部说:"王石宾是一个双面人,在台上做扫黑除恶的报告,俨然是正义的化身;下了台在背地里,却完全是'鬼',是黑帮老大。"

娼――今年济宁市信访局一干部,在市中区公安局莫名其妙地坠楼而死,由此暴露了一个黑幕:原来济宁市反扒大队的全部经费竟是抓嫖、抓娼、抓偷的罚款。其实很多县、乡两级的公安,除了工资由财政划拔,其余经费则自筹自支。卖淫嫖娼罚款很重,一般的行情是五千/人。有的地方治安大队对协警也实行奖励,举报一个嫖客,妓女奖励500元。正是这种利益驱动,导致各地公安热衷"扫黄",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嫖。某市一反扒机动队队长杨某仅2004年罚款一项就进账20
万,2005年则高达50多万。一些地方的警员还勾结发廊小姐,"蹲守放鹰",设套诱嫖,获取罚款。更有甚者,一些恶警,如民谣所说:"脱下裤子嫖娼,拉起裤子扫黄"。为何"黄"久扫不止?嫖客和妓女都是这些警察的衣食父母,把黄扫掉了,叫他们去哪里拿奖金?叫他们到哪儿去白嫖!

今年是为"打黑除恶"年,中央当局督办的重点为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截至6月中旬,最高检察院直接督办了黑恶势力"保护伞"12件16人。如:湖南新化县原公安局副局长伍福全、广东四会市原公安局副局长陈国阳、安徽亳州市原打击黑恶团伙专案组的副组长浅玉祥、锦州葫芦岛地区原公安局副局长朱良、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王石宾、山西霍州市原公安局原副局长杨国宏。

奇怪的是为什么上述6例案件,腐败的怎么都是公安局副局长或专案组副组长,都是副职?连2001年10月被判处死缓的李纪周也是副职,公安部副部长!今年3月还有一个大案,江西省广昌县案犯谭志雄因绑架人质,勒索巨款,在受到围捕时饮弹自尽,他是该县的公安局原副局长,也是副职!

一年尚未到,这么多公安局副局长和副专案组长纷纷倒台,正局长和正组长都干什么去了?需知:腐败的黑帮化会促使权力内部变异,形成极有封闭性的帮会规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致使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内部很难相互检举揭发,即便偶然失手,也会迅速化解。所以不得不问:局长是一班之长,是正统帅,你们最亲密的战友副统帅出事,你们有没有察觉?察觉了有没有揭发?你们是负责公安的,连自己身边都不安,怎能"公安"?如果不做一点交代,人们有理由怀疑你们可能是你们副手的"保护伞",是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保护伞",不是吗?

腐败不可怕,怕的是腐败黑帮化。

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

权力一旦发黑,那天下就黑了,就暗无天日了……

三、贪官的品性低下、肮脏!

贪污为了什么?贪污就是为了腐化!贪官几乎无一不在酒池肉林里餍足吃喝玩乐,在纸醉金迷中消受声色犬马。因为靠的是权势,无所畏惧;用的是黑钱,无需成本,所以骄奢无以复加,淫辟登峰造极,人格低下到最底线!

吃。如河北贪官李真所言,至少4000元一席,这还是几年前的规格。如今早已不是大吃大喝,而是猛吃猛喝:一顿饭,不上万,面子太难看。鸡鸭鱼肉赶下台,乌龟王八爬上来;生猛海鲜不新鲜,少了鱼翅没档次。而今万元一席大菜也成小菜一碟,视为最低消费,南方的一席黄金宴价格高达99999元,某些地区甚至还从日本引进"女体盛",那更是吓人的天价!食色性也,日本的"女体盛"使得"食色"二者合为一体,既大饱口福,又大饱眼福;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美其名和日本国际接轨。商家的生意经和官家的政治口号,也合而为一,相得益彰。

中国人素来好吃,贪官更是老饕,所以贪官少有不脑满肠肥的,都是吃的。那便便的大腹,老百姓不叫"啤酒肚",干脆称之为"腐化肚"。大官吃,已经不是新闻;小官也吃,穷地方的小官更吃。越吃越穷,越穷越吃。银川同兴县,我是去过的,此地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富裕,可自1998年以来,该县邮政局在当地鸿雁宾馆定点欠账请吃招待,打下白条1932张,装满15个牛皮袋,拖欠金额26万元。

那稍稍富裕的一些地方呢?也照样吃,也照样能吃穷。据新华网报道,陕西干县王村镇大王村原是咸阳市命名的"小康村",近年来村干部吃喝挥霍,举凡村中婚丧嫁娶、小孩满月、老人寿诞、新房落成无一不大吃,大王村的干部成了吃的"大王",就这么吃、吃、吃、吃……8年间村干部集体吃了1999次,2000年的7月29日这一天竟吃了6顿。这八年就硬是把一个
"小康村"吃空了!整个中国尚未到达"小康"水平,如果全国贪官张开大口也像大王村这样吃法,也迟早会把中国吃空!

喝。民谚说:"贪官不怕喝酒难,万杯千盏只等闲。"贪官们喝的是什么酒呢?外国名酒轩尼诗、人头马,中国名酒茅台、五粮液,在贪官的眼中也已等闲视之,行贿者进贡的这些中外名酒和其他高档补品在贪官家中已堆积如山,成了超市。在某饭局上,一位原是贪官的秘书与我邻座,我问他的前领导喝的最昂贵的酒是不是路易十四。此秘书说:"你土了吧?他们现在最喜欢喝饮料。""可乐、雪碧、桔子汁?""不,天然饮料。""什么天然饮料?""你真的不懂?""真的不懂!""人奶!"
"啊!""而且不要瓶装的,要原装的,要新鲜的,要现吸的……""真的?""我说你土得掉渣了吧!"我苦思:是我土得掉渣了,还是整个社会烂成污泥了?

玩。玩什么?老百姓说:"玩山玩水,玩出国游;玩赌玩车,玩保龄球。"其实贪官们早就与时俱进,不玩保龄球,而是玩高尔夫了。原云南省长,大贪官李嘉廷就说过:"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网球、打高尔夫。"有一民间传说:甲贪官老婆问乙贪官老婆:"这高尔夫是啥玩意儿?""高尔夫就是提高你丈夫"
"提高个啥呀?""品味呗!""啥品味哟,不就是打洞嘛,晚上打洞,咋白天还要打洞呢?"民间讽刺的不是高尔夫球,讽刺的是贪官。高尔夫如今风行全国官场,连村官也学时髦,赤着膊,戴草帽,挖个洞,拿着竹竿把球往洞里打。上有所好呀!

赌。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增提出,中国每年约有6000亿元人民币流向港、澳、越南、老挝及俄罗斯等地的赌场和赛马场。1998年2月至1999年6月间,沈阳原市长大贪官马向东,到香港、澳门等地豪赌十余次,将400多万人民币挥霍殆尽。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原交通运输管理处处长蔡豪文,挪用公款300多万元人民币到境外赌博,也是挥霍一空。这只是随手所举的两个例子。一业内人士分析:华人一年输在赌场的钱约1600亿人民币,其中至少30%――500多亿人民币是大陆官员(当然是贪官)输掉的赌资。500多亿呀,这些都是真正的"人民币"――"人民的币"呀,是亿万工农大众、知识分子以辛勤的汗水、以诚实的劳动挣出来的钱,可都被贪官污吏侵吞了、掠夺了!

色。贪官大多是色鬼淫棍,他们什么都不强,就是性欲最强。记得两年前就有报道说,80%的贪官有情妇,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又有人指出95%以上的贪官都有"情妇",上升了5个百分点了。

南京奶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金维芝,号称金陵"奶王",既是奶业集团的"奶王",也是"包二奶"的"奶王"。他说:"像我这样级别(副厅级)的领导干部谁没有几个情人?这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身份的象征,否则,别人会打心眼里瞧不起你。"
海南省临高县在原县委书记吴光华的带动下,当地一些领导干部公开包养小蜜,并公然带在身边出入酒席和公众场所,以致在当地的官场纷纷以没蜜为耻,以多蜜为荣,相互攀比炫耀。原云南省长李嘉廷的情妇徐福英也证实官场的情色风之盛,她说:"我跟李嘉廷一起出去玩,看到不少领导干部都带女人来,那些女人大多像我一样是情妇,大家一起吃喝玩乐习以为常了,没有什么回避和尴尬的意思"。

《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供销社原主任周秀德,自1989年至2001年,任职12年,贪污近千万,在这12年里,他记下14本"性日记",详尽记录他与上百个女人的性事:女人姓名、通奸的时间地点以及自己的性感受等等,应有尽有,绘"性"绘色。每年还进行"年终总结",统计当年通奸的人次。更离奇和恶心的是海南省纺工厅原副厅长李庆普,迹近变态,竟在保险柜里
"珍藏"他嫖过的236个妓女的阴毛……

"审丑"多了,不但会"审丑疲劳",还会恶心。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抖落这些贪官的丑恶事,实在是因为两性关系最能呈现一个人道德水准。以上种种案例无一不凸显中国贪官的人品低下,灵魂肮脏。如果说"十官九贪"有所夸大,那说"十贪九色"可以定论。老百姓早就说贪官除"工资基本不用"之外,还有一条就是"老婆基本不动",可见"中国贪官的特色"就是"特别好色"!

最难容忍的、也最荒唐的是一些贪官竟然利用手中之权,安插自己的姘妇、小蜜当官。安徽省宣城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增军,在担任绩溪县县长时,泡上一20岁女子。他对她说:"小乖乖,你年轻又有文化,我要把你从床上培养到主席台上,让你当乡里一把手。"不久,他的这位"小乖乖"果然当上乡党委书记兼人大主任。湖北省原荆门市市委书记焦俊贤,他的情妇陈丽原是"三陪女"。焦书记指令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为这位"床上培养"的"干部苗子",伪造正式党员、正科级干部、大学本科学历等假档案,于是"三陪女"就成了该市开发区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个局的副局长。这简直是天下奇!

千万不要以为贪官栽培姘妇仅是小城镇或地县级的把戏,以为他们如此荒唐是因为天高皇帝远,才如此大胆。其实离开"皇帝"并不远的省部级或直辖市的大贪官也如此。以前有过一个内部规定,当官当到了一定级别,只要政治上对"皇帝"忠诚,这些事情都可以不予追究;除非在政治斗争中落马,这些丑事才会当作炮弹抛出来。

外国的官员也好色,外国的贪官也有情妇,但他们把公权力和私生活分的很清,尤其是民主国家,万万不敢滥用手中权力为情人谋私利,绝不敢给她们安排一官半职。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但他却有三个情人――两任女秘书和一位挪威公主。但是罗斯福始终未提拔她们当个市委书记或人大主任,克林顿也没有把莱温斯基从"拉链门"安插到部长衙门,去当个什么部长。只有中国才有这类奇事!

说到此处,需要为"情人"正名。男女之间相互有情,才可称之为"情人"。说中国贪官有情人,那是对"情人"一词的玷污。中国的贪官只有"二奶"、"小蜜"、"姘头"、"性伴"。他们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感情上的,他们只是一方以金钱和地位,一方以美貌和肉体进行的赤裸交易。他们只是"性侣",不是"情侣"。如果真的有情,试问:他们双方,不论哪方败露,有谁为对方"殉情"的?"二奶"没有,"二爷"
也没有为包养他的女贪官殉情的,都没有。他们只会立即摆脱干系,相互揭发。他们连中国古代的某些嫖客和妓女都不如,更不要说和钱谦益、柳如是,和冒辟疆、董小宛这些古代的情男、情女相比了!

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79年我和两个朋友创作了《假如我是真的》,这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也可能以前的戏剧都是歌功颂德的,而这部却是首次揭露疮疤的,所以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中央还为此在北京专门召开创作座谈会。其实此剧是根据上海真实发生的一个案件编写的,揭露的仅是干部要求掉换大一点的房子,要把在外地的子女调回上海之类的小事,结果被认为是给共产党抹黑,遭到禁演。

事实上谁也不能给共产党抹黑;能够给共产党抹黑的,只有共产党自己。25年过去了,共产党虽然有能力禁止这出戏,但却禁止不住越演越烈的特权和腐败。

1985年,没想到我也当了官,当了正处级干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上任伊始,我便提出我不分管最有实权的人事和财务,只管艺术。我还告诫自己:清清白白地上台,不带污点地下台。没想到我诚惶诚恐地干了四年,还要我再干四年。不干不行,逼着你干,没办法,于是印了张名片,上面特地写明:"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长久的;某某主席、某某顾问、某某教授、某某理事――都是挂名的。"以昭示我继续当院长的被迫。八年干下来,真担心在众人皆醉的官场里,我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真真担心再这么干下去,我是否也会不知不觉地变成贪官。于是我再次辞职,终于获准。有人说我傻,说我再干下去,有好处,会升官。我说:"尚憎驽恋栈,肯羡鹤乘车?"这八年,我虽然做错过一些事,得罪过一些人,但让我欣慰的是,我没收过一份礼,没贪过一分钱,谢天谢地!不过,如果再干下去,尤其是干到现在,那就很难说了……人是会变的,包括我。

正因为我写过《假如我是真的》这出戏,而且被禁,所以我很早就比较关注中国的吏治状况,说得好听一点是关注党风廉政建设。正因为我当过八年官,而且并不恋栈,所以我对中国的官场就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力不胜任的我有勇气、才使得忧国如家的我有责任来写这篇《"腐败"文化》。

在前面三章,我"野心勃勃"地试图勾勒当代中国的腐败全景。"勾勒"之后才深感我的不自量力。这个"力"还包括"想象力"。因为当代中国的腐败,是全社会的,是各方面的,是极疯狂的,是无底线的,是难理喻的,是超想象的;当代中国的腐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因为没有人具有这样超凡的想象力。如今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给阿姨送红包,你能想象得到吗?在当代中国,在机关、在银行、在军队、在课堂、在法庭、在病房、在超市、在菜场、在大街、在小巷……24小时,任何角落,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腐败。腐败就在你眼前,腐败就在你身旁,腐败就在你不会怀疑之处,腐败也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腐败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了行为准则,成为了生活方式,成为了政治制度一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可以侵蚀精神生命、影响民族性格的一种"文化"!

面对如此严重的腐败,光靠花拳绣腿是绝对打不倒的。须知,中国的官员太会做表面文章。中央不是要反腐吗?好呀,合肥市包河区委书记便带领100多位科级党员干部到包公祠接受廉政"教育",在包公像前宣誓,要"廉洁奉公、防腐拒变"。真亏想的出!

扬州市呢?要廉政吗?好呀,他们就在寸土黄金的市中心重金建造"廉政广场",占地数千平方米,以"清恪"命名,取"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之意,以此来表示他们拒腐的决心。造个广场表决心,有用吗?

江都市另有一招,为了"把家庭建成一个反腐倡廉的坚强堡垒",他们让全市1000多名主要官员的夫人在家里经常"审问"丈夫几个问题:"在外吃喝时,是否属于违纪吃请;带回高档礼品时,来源是否正当;拿回大额现金时,是否不义之财;深夜未归时,是否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把当官的丈夫当孩子呀!

长沙市也闻风而动,在全市开展"廉政歌曲进歌厅"活动,市纪委不但向各政府部门发放"廉政歌曲"光碟,还向全市一些歌厅、舞厅、KTV等演艺场所免费赠送,让全市大树荣辱观,大唱正气歌。这真的是表演了!

更搞笑的是,一些地区甚至还号召购买或免费发放"廉政台历"、"反腐扑克",以及"永不沾牌不沾锅","手莫伸牌保险柜"……唉,多少人假反腐之名搞这些低智商、高笑料的事情呀!可我笑不出,我觉得可悲。

中央政府为了反腐制定和颁布了无数个文件、指示、条例、规定,甚至连吃请只能四菜一汤、男领导不可用女秘书这样的细微末节都规定了,但都给各个地方政府"演艺化"了,不问作用,只问作秀。这也说明中央的种种文件、条例也确实作用不大。

学习"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有无作用呢?对贪官而言,毫无作用!中国的贪官都是两面人,巧言令色,口是心非。东北贪官沈阳原市长慕绥新,在位时的口头禅是:"千好万好不如人民说好,金奖银奖不如人民夸奖!"好像在唱他家乡的二人转。重庆贪官原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也极擅言辞,他说:"要发扬草鞋精神,做一个草鞋公仆。为了更多百姓不穿草鞋,过上好日子,我宁愿自己永远地穿草鞋……"真不愧是宣传部长!广西原省长成克杰当年说:"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有脱贫,我是经常晚上睡不好觉哇!"当年还真的有人为他的这句话感动流泪。这些贪官在做报告、在表态时,在他们这些豪言壮语和煽情台词中,毫无例外地都有
"三个代表"、"先进性"等流行用语充斥其中,他们可以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也不错地熟练地加以引用,加以发挥,以示他们自己就代表着先进,绝不会腐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秘书秦裕在今年7月13日担任宝山区副区长,25日又"当选"为区长,在他的施政演说中就当令及时地出现了如今最时新的政治口号
――"八耻八荣"了。可他8月22日上午还在宝山区主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下午就因自己的"耻"而被"双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也是对政治思想工作、学习"三个代表""八耻八荣"的嘲弄。嘲弄者为谁?是这些贪官们!

为什么用了几十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法宝如今不灵了?这是因为共产党发生了变化,从革命党转向了执政党。革命年代,需要忠诚无私、需要铁的纪律、需要统一意志、需要洗脑教化。那时的意识形态确实可以发挥"团结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如今是执政党了,需要科学执政、需要民主执政、需要依法执政。科学、民主、法律的作用大大超过意识形态。以前需要思想原则,如今需要办事规则;以前需要上下服从,如今需要相互合作;以前需要牺牲自己,如今需要公私两利;以前是理想维系着党员队伍,如今是利益才能使党员聚合。明乎此,就可以知道"三个代表"和"八耻八荣"对这些贪官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了。

窃以为,反腐之所以越反越腐,一是在于打击力度不力,重拳出击不重。何谓力?深入入虎穴谓之力;何谓重?击中要害谓之重。以前虽然也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但大多是狼窝,并非虎穴。虎穴在何处?上海!

上海在中国的政治地图上绝对是半壁江山,加上它特殊的背景和文革的历史,真是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贡献甚巨,但奇怪的是,上海的官场好像洁净无比。全国各地不时爆出大案,揪出巨贪,唯独上海的共产党员和干部好像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拒腐蚀永不沾的清官,都是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人。全国的江河都发臭,黄浦江能干净吗?可信吗?其实中央也不相信,三年前,中央就曾派大员来查过,查出周正毅这一大案,但盖子刚揭开,即捂住。这么大一个案子,好像只有周一人单独作案,没后台,没同案,结果,周只判三年,便敷衍过去。最不可思议的是与此案有关的原告律师郑恩宠,也判了三年,好像各打五十板,打了个平手。其实是在包庇,更是在示威,传达出的信息是:上海是我们的地盘,你们谁也别想动!

等了三年,闻道上海父老,常北望,翠葆霓旌,终于等到了中央空降天兵200多人,深入上海虎穴来了。朝野震惊,世界瞩目。不到两个月,从社保局长祝均一直到宝山区长秦裕,已有数位官员被锁定调查,而且三年前的周正毅一案,又被遭遇不公的拆迁户重新提起,纷纷上访。观察家们议论,认为北京再次下定决心要揭上海的盖子了。但结局尚不得知,还需看最后的较量。

上海是一个虎穴,还有一个更大的虎穴是政治局。有人吓一跳,说我胆敢怀疑政治局?我说,为何不能怀疑政治局?他说,这种话你怎么能说?我说,为什么不能说?闻一多有首诗:"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如果一句话能点起反腐的正义之火,即便我身陷火海,祸及自身,也在所不惜。中国总要有人说话,哪怕五千年都没有说破,如今也要说;如果不说,谁能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如果火山一旦爆发,那就不是我一人之祸,而是国家之祸,是民族之祸,是苍生之祸!

中央领导,中央文件早已表明任何一级的领导人如有问题,公民都有权利举报,被举报者都必须接受调查。胡锦涛总书记自己也说,反腐监督可以从他开始。况且这么多年来,对政治局某些成员的举报一直不断。中央应该有个说明,有个回答。遗憾的是至今还没个交代。

要做到真正的彻底的反腐败,仅仅依靠中央纪委的重拳出击还是不行,那是钦差大臣的做法,是青天大老爷的遗绪,它执行的是非公正的、非透明的、非合法程序的法外之法,而且各级纪委还要接受同一级别的党委领导,并无独立性。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对付贪赃枉法者,也只能暂时用这"善"的"非法"来对付贪官们的
"恶"的"非法",这是目前万不得已的暂行之法。虽然这样也能反出一些腐败分子,但是绝不可能彻底;而最大的腐败分子,不但不会反,还会因妥协而加以保护!

当今的腐败根源是制度腐败,在这高腐的制度之下,不腐败也难,从这个角度说,腐败分子也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正因为不腐败也难,大家都腐败,所以很多地方是腐败分子在领导反腐败。

腐败是这个政权的执政基础。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其实是自欺欺人,以"腐"治国才是实情。当腐败的程度能让各级官员满意而又不让百姓太不满意时,便是这个政权最理想的政治局面。如果这个理想状态、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将危及政权本身,这才有了所谓的"反腐"。所以在极权体制下的"反腐",并非要
"根治腐败",只是要把腐败控制在广大民众尚能够忍受的程度。

要真正的反腐,根本之法,真不在于打击力度的大小,而在于改变极权体制,在于:开创民主政治,实施宪政大法,三权逐步分立,保障公民权利,实行言论自由,开放报禁网禁,民主选拔官吏,"主人"监督"公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的反腐,也才不至于陷于这样一种权力斗争的怪圈:总是当今的天子,揪出前朝的奸臣;下一任天子,也依然如此,始终逃不出这可怕的周期率。而且贪官们被揪出之后,毫无申诉权利,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人民看到只是贪官们态度极好的认罪书,看不到他们真正的辩护词。这都给以后留下隐患:我上台,我整你;他上台,他整我,很难真正整出铁案,不是权力之争,便是丢卒保车。若不进行已经迫不及待的政治体制改革,别说反腐,就是建立和谐社会也可能是心虽好却办不成的空话。

以上这些道理在当今世界,在信息时代,早已是一般常识,根本不必再费唇舌去解说,不必再著书立说去论证。这也是早被民主和进步国家认同并在实行着的普适法则。我相信当今的中央领导并非不懂,也许因为积重难返,需要时间;也许担心混乱,需要时机;也许考虑利弊取舍,举棋不定;也许意见尚未统一,党内纷争。凡此种种,致使至一时尚无法开创新政。只要坚持开创,可以等待;如果拒绝开创,将是灾难。因为拒绝民主政治,不但会孳生腐败,而且拒绝民主的本身就是一种腐败――政治腐败。当今中国因腐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真的不希望非要腐败到烂掉了,才有变化,那将是又一次浩劫!我突然想到赣州城外关于陈胜吴广的对话……

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长久的;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毕研韬:悖境中的中国传媒

中国传媒正在有序和无序中艰难地探索着。中国民间对官方传媒的不满已经公开化,官方管制传媒的传统模式已经失效。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反复高调宣示保障新闻自由。

中国传媒压力激增

中国传媒面临的舆论压力激增,而且越来越公开化。2009年1月和3月,凌沧洲等人发表了《抵制央视,拒绝洗脑》和《再见!宣传与谎言》两封公开信,谴责中国的"喉舌们"。这些启迪民智、鼓舞人心的号角,刺破了新闻界与学术界沉闷的氛围。

2月9日(元宵节)央视新楼发生大火后,有网民调侃说,"做人不能太CCTV啦!否则,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此类黑色幽默反映出央视不得人心。"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勇、宋春丽等高调评议"央视大火",赢得民间齐声喝彩。

除了混淆新闻与宣传、顽固坚持洗脑政策,中国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下降更让媒体饱受诟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媒体和新闻人为了私利而放弃专业操守,甚至敲诈勒索。在中国煤炭大省山西,假记者遍地行,连街头小贩都敢说自己是记者。每有矿难,真记者和假记者一起排队领"封口费"。

2008年7月14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李家洼煤矿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5人死亡、1人受伤。事后矿主买通了记者与某些政府官员,瞒报事故达2个月之久。类似事件在中国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三鹿毒奶粉事件中部分中国媒体的恶行。

早在2008年7月就有记者获得了可靠信息,却因媒体"自律"未能公开报道。在记者简光洲点名报道"三鹿"前,其他媒体都只用"某品牌"代替。有毒产品曝光后,三鹿公司通过投放广告,要求媒体不报道,同时网站搜索删除负面消息,阻止公众获取信息。

由此可见,中国的部分媒体和新闻人已经沦为危害公众利益的帮凶。中国民间流传的"防火,防盗,防记者"并非空穴来风。正如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所说,"从前的记者主要受政府领导层监控,现在记者最大的威胁,往往是大商家。"

传统管制宣告无效

中国传统的新闻管制手段就是选择性传递对官方有利的信息,而严格控制不利的信息传播。一句话,完全混淆了新闻与宣传。其结果之一就是官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持续下降。2008年我们在某省的调查表明,47.4%的受访者对当地媒体评价一般,26.3%的受访者对当地媒体不满意。2009年我对129人的访谈显示,根本不相信中国官方媒体的占17.8%,半信半疑的高达47.3%,基本相信和完全相信者仅占34.9%.

分析表明,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与实践的受访者对中国官方传媒的评价低于平均水平。换句话说,"业内人士"最不信任传媒。调查还显示,经常与亲朋好友谈论时政的受访者对传媒的评价较低。社会交往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力,社会上已经形成质疑官方媒体的舆论氛围。

传播学上的"期望违背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说,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带着期望。当期望被违背时,人们对信息本身的注意力就会下降,而对导致此违背现象的原因格外关注。受众对媒体越失望,对限制媒体的各种因素就越不满。传播学者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唤起"(arousal)。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Theory of
Interdependency),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寻求最大投资收益率。由于互动各方拥有的"权力"不同,社会互动以不同的交换模式进行。根据

John Thibaut和Harold
Kerry的理论,受众希望从传媒中获得客观、多元、可靠的消息。当意识到他们现有的"权力"无法提升传媒表现时,受众很可能会选择远离中国传媒而转向非常规信息系统(境外传媒或小道消息)。

这种媒体生态容易催生出三种现象。一是"破网"软件受欢迎。目前,国内的很多民间意见领袖都能自由登陆境外新闻网站。二是"回旋镖效应"。中国人向境外媒体和组织"投诉"中国,加深了西方人"中国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国政府改善其国际形象的努力。三是"草泥马"现象。当"河蟹""烧饼"等密码语言在网络上流行时,管治者的形象已经受到伤害,政府的信息管制事实上已经失败。

不仅如此,中国的民间意见领袖们还将官方媒体的新闻宣传与社会现实进行比对,并将中共现行的新闻政策与其在野时(未执政)时的政治主张进行对照,巧妙地批判中国现行的新闻管制政策,揭露官方媒体的恶行。

中国传媒难以突围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提出了舆论引导的五点建议,其中提到"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以"开放、开放、再开放"的态度对待境外记者。这说明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已经初步意识到了中国媒体政策存在偏差。

经历了3.14拉萨骚乱和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政府已决定推行国家公关战略,争夺国际话语权。但笔者以为,如果中国的新闻制度和新闻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得不到切实保障,中国传媒仍难以突围。

事实上,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尚未进入政策议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国际压力无法改变中国新闻体制。而国内呼声则无法有效上达:官方渠道不会如实上报传媒现状和民间呼声,民间要求因缺乏可靠的"传输带"(transmission
belts)而大多存活于社会层面。

体制内的学者们还在努力维护现行新闻制度,据说"上网实名制"就是某传播学者的建议。从宪政、人权高度的政策倡导让当局十分警惕,而新闻与传播学界尚不具备倡导重构政治传播系统的胆识或能力。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之路依然崎岖漫长。

为适应剧变中的传媒生态,中国已决定建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和国家网络电视台,CCTV《新闻联播》也将首次建立正式完整的评价体系。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自救措施提升对国内外舆论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国新闻界、学术界早已开始了相关理论探索,《青年记者》杂志就经常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分析与建议。

中国政府还亟需建立"政治正确和技术正确同等重要"的理念。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业务层面,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而忽视"技术正确"的做法害党误国。2008年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有爱国热情是无力改善中国形象的。中国必须重用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原载[香港]《传媒透视》2009年第5期)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郎咸平: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正在逼近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日在博客发表了《是什么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文中对日本经济遭受金融战争过程的描述,竟然跟中国经济走势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也可能正在面临着类似的威胁。以下是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原文的比较。

"日本收购美国"

郎咸平在博客中讲到,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当时日本的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仅次于美国。在美国开始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14%的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还不停大手笔购买美国的房地产,让美国人惊呼:"日本收购美国!"当时,美国檀香山市市长甚至说"檀香山市快变了东京的一个区了"!美国人也自我解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人买走了我们的自由女神像"!

中国赶超美日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也相当瞩目,中国制造早已全球闻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虽然受到重创,但在"比谁降得慢"的情况下,WTO仍然预测中国今年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另外,从社科院专家到统计局副局长,都预测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今明两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至于超越美国的时间表,经济学家也已经订出来了――2020年。而在购买美元资产上面,中国也同样堪称大手笔。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持续居全球首位,当然还不包括中国购买的"两房"等美国企业的美元债券。

不过,美国的金融站长就像一个核子弹一样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日本的《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说日本金融战失败的损失和二战战败的损失是一样的,这个战争是透过三步。

第一步:让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的意思是日本这些年的出口对美国等国家有严重的贸易顺差,所以必须要让日币升值才能缓解贸易的失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日本政府在协议上签了字之后等于向全世界报告,日币要升值了。因此,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购买日元。两年之内日币升值一倍。到了这一步日本的出口制造业差不多瘫痪了,面临极度严重的亏损。

相似点

中国虽然没有签署类似的《广场协议》,但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劝说让升值人民币,美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说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美国每次经济对话,也必定会有督促人民币升值这个老话题。而反观现实,人民币汇改四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21%.持续升值的人民币产生的副作用已经在出口行业显现,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受重创,大量企业倒闭,出口今年上半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

第二步:让日本调低利率

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出口遇到极大困难之后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希望能透过炒股炒楼能赚一点钱回来。美国政府透过各种力量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其结果就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这一切就是美国想要的。对此,而日本政府全面误判,他们认为当前的目标就是要大量基础投资建设,保持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对这方面表示是非常的支持。当时的前川报告中计划提列430万亿日元,在未来的十年当中陆续投入基础建设。如此一来,日本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纳到基础建设上来,使得日本私人投资大幅减少。而这一切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官员、学者都在国际媒体上面不断的称赞日本人做的好,称日本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因此日本各大制造业、银行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股票、大量的房地产。

相似点

从郎咸平对日本经济的描述来看,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当年的日本何其相似。在实体经济尚未复苏的形势下,大量的制造业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淘金,这可以从温州炒房团近期的活动以及最近国企大量买地造成地王频出的现象,就可以看出端倪。而中国虽然没有大幅调低利率,却通过银行放水7.4万亿,同样导致了流动性泛滥的恶果,结果,中国股市飙涨75%成为全球第二大,国内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今年涨幅已达到20%,过分充裕的流动性带动通胀预期升温,并为银行体系的坏账埋下巨大风险。类似的是,中国目前也是在靠大量基础投资建设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为近5年来最高,但大量的投资都在集中在基础建设,民间投资实在是根本没有有效启动。同样,美国现在也在一直称赞中国,说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等等。连IMF都发表报告,猛赞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果断,刺激经济得力。

第三步:利用股指期权

至于第三个摧毁日本经济的武器,郎咸平讲到是股指期权。在1989年的时候,美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叫做股指认沽期权,当时由摩根士丹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阻击日本。他们说日本保险公司开赌局,美国人进来赌,不管胜负,进入赌场就交门票,日本人同意了。他们的赌的是一年之后的日经指数,日本人认为日经指数不会跌,因此日本人开了无数的赌局。到了1989年的12月29号,日本指数到了前所未有的38915点,从这个时候美国人开始引爆"原子弹"。由高盛带头阻击日本,高盛通过丹麦政府去卖赌单,使得赌单更有价值。整个赌局越做越大,日本人不知道签了多少赌单,全世界都参与进来。美国在阻击日经指数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股票是可以跌的。股市开始崩盘了,楼市开始崩盘了,日本楼市持续十几年下跌,现在的日本以美国马首是瞻,因为吃了第二颗原子弹。

相似点

而在中国股市上,一直都不缺少国外热钱的踪影。2007年的时候,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股市淘金,由于中国股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特殊机制,当时就有分析指出,境外热钱流入推高股指,使得中国股市高烧不断,最后一路飙涨到6000多点。今年3月股市稍有回暖,热钱马上就通过换汇、虚假合同等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研究认为,热钱近3个月来以每天11亿美元的速度大举流入内地。由此可见,股市楼市暴涨后面的另一个力量就是境外资金。

总结语

郎咸平警告说,你觉的美国会放弃领导世界的权利吗?我在担心美国会重蹈狙击一个牛气冲天的日本的覆辙!郎咸平的观点不是危言耸听,对比一下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很可能让中国为金融危机埋单,中国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应对才是。

来源: 凤凰财经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

信力建:Twitter,“速度”重新想象

via 牛博山寨头条 by 信力建 on 8/17/09

2009年已过大半,没有人会怀疑,今年的互联网上,微博客Twitter是最放异彩、无法回避的内容。

当甲型流感爆发、孟买发生爆炸、美国航空公司飞机迫降哈德逊河、伊朗选举出现混乱的时候,人们不是如以往挤在电视机前看海湾战争后一举成名的CNN,也不像8年前"9・11"袭击发生时去抢购报纸,而是在电脑前坐下,在Twitter中,寻找实时更新的信息。

有趣的是,伊朗选举期间,Twitter首次表露了对传统媒体的"鄙夷"。在Twitter的流行标签中,公然写着"CNNFail"这条。而全球范围最受欢迎的技术博客"读写网"上,也有人揶揄CNN,"请向Twitter核实有关伊朗的消息"。

Twitter的革新,从表面上看,在于其传递信息的方式:粗糙、简单,但最关键的一点,具有即时性。就是这个
"即时性",解决了Google一直以来公开宣称但尚未克服的难题:实时搜索。很多人认为Twitter可以被称为另一家搜索引擎公司。Twitter上大量的即时信息,可能弥补Google无法涉足的很多真空地带。这一次,Google真正体会到了挑战。

重新发现的"速度"

实时搜索究竟为何重要呢?几年前将实时搜索公司Relegence卖给AOL的EdoSegal是这么说的:"实时搜索更符合人们的认知。搜索是记忆查找的过程,实时搜索之所以重要,在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实时的,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专门撰文区别了传统搜索和实时搜索:

Google显然被归入传统搜索的范围。一般来说,传统搜索关注的是人们想要得到、想要学习和正在寻找的信息。简单地说,它作用于人们的意图。所以,尽管Google几乎"无所不能",但对于人们当下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却无能为力。

Twitter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作为投资者,JohnBorthwick显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想想如果你在排队等咖啡,听说有飞机在哈德逊河坠落。你打开
Google搜索 "飞机 哈德逊
今天"----几周以后,Google上面会有关于这起事故的详细信息----但就在事故发生时,Google上无法找到任何相关信息。但如果打开Twitter的搜索页面,所有这些信息都尽在眼前。

所谓实时搜索,主要缘于两点:一是Twitter的搜索模块,直接提供搜索结果;再则是Twitter的"流行主题",实时展示和某个热门话题的相关信息。前者作用于用户的意向,后者更像是现实世界的魔镜,让你永远处于世界中心。

Twitter搜索栏上方的一句话,更彰显了它们的勃勃雄心:"看看正在发生什么----现在!"。

Twitter的诞生,重新定义了 "快速"这个永远相对、含混不清的词语。

在古希腊,仅仅为了传达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消息,雅典付出了一名长跑健将的生命。那时,长跑健将的速度就是"快速"的标准。

电报是另一个标杆,条件具备时,人们能够实时沟通。不过,点对点的传递不无遗憾。在《舆论学》中,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举过一个惨痛的例子:"一战"中,当德国投降后,由于边缘地带的士兵们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在这些地方依然把对方当作敌人,导致7000余人伤亡。

网络终于出现,博客更是革命性的举动。在博客上发布一篇文章的时候,读者能够直接看到,可以说是"快速",但远未到实时,因为大部分信息需要搜索引擎充当中介。Google的时代来了。

唯有Twitter,才第一次达到 "实时"的速度。

在Google上,常常能看到几分钟前发布的文章,但在Twitter上,可以看到几秒前的信息。如果不停地刷新,则能见证一个主题相关信息的成倍增长。然后才会有Google的搜索结果,当然,再然后,才可能有传统媒体的参与。

听上去,谈论"快速"和"实时"的话题更像是文字游戏,但事实上这并不简单。因为速度概念的改变能革新人们的网络体验,甚至可以重组生活----尤其对那些"信息瘾君子"们。也许你会想起来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如此描述21世纪:"《未来时报》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备改成《未来分报》----每分钟出四版。"

某些网络评论者为此发出这样的告诫:任何严肃的新闻机构,都应该24小时全天候监控Twitter......

速度概念的转变,已经产生了需求。关注互联网的人会发现,印着Beta标记的搜索引擎,例如Scoopler、Top-spy、OneRiot,几乎在一夜之间出现,而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打着Re-al-timeSearch(实时搜索)的大旗。

"流"时代

当北京的北三环只是起云的时候,南城是不是在下雨?只需要用QQ或者MSN与南城的朋友聊两句,答案就出来了。

不过,要是碰上了更复杂的事情,QQ就未必够用了。一场地震发生后,通过QQ和MSN来确定震中,答案肯定会打上无数问号。不过,Twitter可能会帮你在第一时间找到答案。

Twitter的用户有多少?按照《金融时报》中文网援引comScore的数据,它目前每月的访问者大约在3200万人,而且最重要的是,遍及全球。

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特的体验与生活。通常,这些单独的生命之流、体验之流并不一定会得到关注。一旦这些单独的生命和某个大家关注的事件相关联,他们就成为知情者、经历者、近距离评价者......

在Twitter这一类网站上,当无数的个体在一个主题下集中,比如伊朗大选,就能汇集成事件流、思想流----琐碎、粗糙的信息,只要快速、只要集中,就顿时价值无穷。奥巴马政府甚至下令推迟Twitter原本用于维护的时段,静待实时信息的回馈。

Twitter提醒了信息在时间维度上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越具有实时性,参加者就越有参与其中的体验,影响自然越有放大效应。

"事件流"是多人参与的会话,参加者分散于世界各地,他们中间有亲历者,有分析者,也有提供背景或者支撑性知识的人。当信息、观点、知识集合后,这就有了复原现实的力量。

对于观点、对于普通知识,网络现在的整合力量毋庸置疑,但对于正在进行、处于发展中的事件所释放出来的信息,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整合能力则始终力有不逮,直到Twitter出现,它才开始慢慢显现。

多元霸主

听上去振奋人心的实时搜索,并不是可以轻松等着去收获未来的成果。最现实的问题就是,Google会放任它发展吗?Google是个庞然大物,它也可以推出实时搜索,或者干脆像收购Youtube一样收购Twitter,基本上可以轻松地将这个稚嫩的新生物纳入囊中。

究竟实时搜索有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甚至说,明媚的春天?

著名的IT博客作家伯纳德・卢恩做过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数字世界将会是一个多元霸主的时代。

伯纳德说,数字时代存在过多个霸主,比如IBM统治着PC的生产,而微软操控着操作系统,Google则是搜索领域的王者,而未来的实时搜索时代,无疑会是Twitter的天下。但始终,他们统治的只是一个领域,而不是整个互联网,整个数字时代。

对伯纳德的质疑也同样存在,因为Google可能收购Twitter,事实上也有多次传闻说双方很快达成协议;Twitter的活跃用户并不太多,只是"小众",或许昙花一现......

不过,Twitter可能有风险,但未必没有希望。

Google可以开发实时搜索,不过,与Twitter的实时搜索必然相同。

作者:易正林 张晶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牛博山寨头条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每天按摩五个部位强过吃补品

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保健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排毒清体,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抗衰老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词: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

  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儿童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拔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

社保基金就是条“大鳄”

作者:胡说 霸道 出自:胡乱走走,胡乱说说 浏览/评论:431/5 日期:2009年8月18日 17:01

  背景新闻:社保基金成功逃顶引股民热议

  今天沪指强力反弹已经回到了2900点上方,连续多日的"调整"看来是要告一段落了,不过关于这一轮暴跌的扯皮事情却还没完......数据显示,早在本轮暴跌之前,社保基金就先知先觉地大举撤离了股市----成功逃顶。

  照理说,能够成功逃顶是件好事,不过网民们却不大乐意:认为社保基金的提前跑路对其他资金起了个很坏的带头作用,就算不是本轮大跌的罪魁祸首也是帮凶之一。

  还有网民认为:社保基金明显是挣了散户的钱就走,作为国家队的代表,却做出与国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宗旨相悖的举动,属于拿国家信誉开玩笑的举动。

  即使最平和的批评,也称社保基金不应该做短炒,最少应该持股两三年,这样才不会成为在市场里兴风作浪的"大鳄"......

  看着这些网友的评论我就想笑,凭什么社保基金就不能提前逃顶啊?凭什么就不能挣散户的钱啊?凭什么就不能是条"大鳄"啊?

  我们先来看看社保基金是个什么玩意儿?

  社保基金是国有制改革下产生的一个东西,原来我们退休后的养老是由国家负责包养的,你能活多久,国家就养你多久......而国有制改革后,这些福利性的东西都市场化了,退休工人没人养了,于是,就学着美国搞的这个社会保障基金......

  而这个基金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强制储蓄,你在上班的时候每个月存一笔钱,然后等你退休的时候再慢慢领出来花。

  不过这里就出现个问题:

  最早一批领社保的人,也就是现在的退休工人在当年上班的时候是没有存过这笔钱的,那么他们现在领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就是我们现在存的钱被用来发给他们了,而同理,到我们退休之后要领这笔钱的时候,就该我们的后辈来填这个窟窿了。

  不过问题在于,按照我国的人口政策,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口将逐步减少,退休人口的比例却会越来越大,这就必然导致社保基金在收支之间出现不平衡,收的越来越少,支出却越来越多......所以,社保基金就必须另外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增值的方法,而股市,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

  既然是如此,就说明社保基金进入股市的目的就是----挣钱,那为什么人家挣着钱了却不能逃顶呢?要知道,社保基金不是平准基金,是没有维护股市稳定的义务的!

  另外,中国股市一直缺乏一个强制性的稳定分红制度,资金进入股市之后,无法通过每年的分红来取得收益,这就导致社保基金这一类的资金进入股市之后,想要增值获利,就必须是通过炒作股价变化来实现。

  而炒作股价,就必然是有人亏才能有人赚,同样是赚别人的钱,那么是赚散户的容易点?还是赚别的机构的容易点?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凭什么不让社保基金挣散户的钱?

  而既然都在挣散户的钱了,那社保基金不是"大鳄"又是什么?

  最后再说一条,"也有网友认为,社保基金每次的入场和离场已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每次的波段操作从时机上看都掌握的很到位。遗憾的是无法跟踪社保基金的操作,社保基金的操作应更透明一些。"

  哈哈哈哈,这可能吗?这可以说是最天真的意见!


--
~~~~~~~~~~~~~~~~~~~~~~~~~~~~
http://bczc.blogspot.com
~~~~~~~~~~~~~~~~~~~~~~~~~~~~

中央政法机关将赴上访大省就地接访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8-19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办、国办近日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中与百姓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中央政法委:信访解决力度与民众期待有差距

  《新京报》报道,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涉法涉诉信访占全国信访总量的比例仍然较高,进京访、重复访仍然偏多,政法机关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效率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期待还有差距。为了切实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努力实现涉法涉诉信访形势的明显好转,中央政法委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意见》。

  《意见》提出了加强源头治理、完善调解衔接、下移工作重心、完善终结机制、落实司法救助、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责任查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力争树立相信和依靠基层,不到北京也能解决问题的导向;树立来信与来访一样受到重视,一样能够解决问题的导向;树立依法按程序反映诉求,无理不能违法上访,有理也不能违法上访的导向,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的有机统一。

  【便民措施】 初访问题60天内解决

  问:《意见》在方便群众反映和解决问题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反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意见》提出了多项便民利民措施。如:

  中央政法机关对进京上访量比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接访组或巡回接访组,并对外公告,就地就近受理督办依照信访条例和司法程序,可能到中央政法机关上访的问题。

  省、市、县级政法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一般每月安排一天接待群众来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轮流接访,确保每周有一天安排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定期接访的时间、地点要及时公示。

  上级政法机关要坚持开展带案下访,到下级、到基层直接解决信访问题。

  各级党委政法委要牵头组织政法机关开展联合接访,共同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信访案件。

  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政法机关信访专网受理群众信访,及时回馈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减轻当事人负担。

  对群众来信和初访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原则上要在60日内解决,并回复当事人。www.stnn.cc


--
~~~~~~~~~~~~~~~~~~~~~~~~~~~~
http://bczc.blogspot.com
~~~~~~~~~~~~~~~~~~~~~~~~~~~~

09年能让你笑到喷的签名

1、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2、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
3、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4、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
5、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6、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7、当生活心怀歹毒地将一切都搞成了黑色幽默,我顺水推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氓。
8、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9、小姑娘们梦中都想找一匹白马,睁开眼发现满世界都是灰不溜秋的驴,悲痛欲绝后,只能从驴群中挑个身强力壮的,这样的驴就被命名为:经济适用男。
10、我就要哭,我就要闹,一宿一宿不睡觉,手里拿瓶安眠药,拿根小绳要上吊。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11、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
12、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13、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后不要见义勇为……
14、挤公交是包含散打、瑜珈、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15、老娘法眼一开就知道你是个妖孽了。
16、手插口袋,谁都不爱 。
17、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18、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想让你结束单身的人。
19、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吃鱼,我吃肉,看着别人啃骨头。
20、念了十几年书,想起来还是幼儿园比较好混!
21、我当年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
22、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入土为安的爱情总比暴尸街头要好。
23、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
24、据说,人只有两个选择,忙着死或是忙着活,我想我有了第三种选择:忙着等死。
25、春困夏乏秋无力,冬日正好眠。
26、思念不能自已,痛苦不能自理,结果不能自取,幸福不能自予。
27、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等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28、如果你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么就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吧。
29、请不要把我对你的容忍,当成你不要脸的资本。
30、女子无才便是德,我一定是太缺德了。
31、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啊,你们凭啥要我有工作经验。
32、用嘻哈的蓝调精神来过二胡一样的生活。
33、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34、老天,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和你,有缘!想你,失眠!见你,太远!
35、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36、喝药递瓶,上吊给绳,跳楼的挥着小手绢送行。
37、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38、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39、树愈静而风不止,我愈恋而他不在。
40、多想某天醒来睁开眼,发现自己坐在小学教室的课桌椅上。老师掷来的粉笔头正好打在额头上。
41、少年不胡作妄为,大胆放肆,试问老年时哪来的题材话当年。
42、作为一个怪兽,我的愿望是至少消灭一个奥特曼。
43、再过几十年 我们来相会 送到火葬场 全部烧成灰 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 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44、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
45、我以为我很颓废,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早报废了。
46、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壮烈的牺牲,成熟男人的标志的可以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
47、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48、阳光温热,岁月静好,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49、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50、我以神的姿态,闪耀在这美的瞬间.凡人勿扰…
51、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52、要努力!!为了你的奥迪我的迪奥。
53、我是白领:今天领了薪水,交了房租水电,买了油米泡面,摸了口袋,感叹一声,这个月工资又白领了…
54、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说不走,好吧,关门放狗!
55、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占领着绝对领导的位置,当无数的傻子高呼着自己控制了生活,掌握了命运.却没看到,生活在更高的苍穹上.露出讥笑的嘲讽的面孔。
56、他就是一盆水,倒入你的米堆里,若干年后,清水变成了醇香的酒,而你变成了一堆废弃的烂米,不是没用了,还可以拿来喂猪的。
57、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愿做人民币的奴隶。
58、我不是天桥上算命的,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磕。
59、生活二字二几十年来回味得我大小脑抽搐,脊髓痉挛。始终不得要领。
60、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未化妆的脸。
61、天山童姥――外表正太,内心却有三百六十五道裂痕,每道裂痕上书春夏秋冬四字,沧桑到妖。
62、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在等着你。
63、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64、曾经和朋友一起仰望星空,随之我们泪流满面,他是因为失恋,我则是因为扭伤了脖子。
65、其实你我都一样,人人都在装,关键是要装像了,装圆了,有一个门槛,装成了就迈进去,成为传说中的性情中人,没装好,就卡在那里了。就是卡门。

上海:“远东中心”梦渐远?

英国《金融时报》


  类似奥运之于北京,上海亦欲以世博作为加冕全国乃至远东经济中心的奠基礼。遗憾的是,历史曾经给予了上海机会,但上海没有抓住。而从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来说,上海离中国经济中心和远东经济中心,已渐行渐远。

  上海对于"远东经济中心"的记忆,更多的应源自民国时期。不过,这种地位,乃是特殊时势造就。

  由于港口位置优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对英国通商口岸之一,后来,列强相继在沪设立租界。租界的存在使其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超越香港及东京,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被誉为
"东方巴黎"。

  同时,上海离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很近,当时民国政府实际实行双都制,南京为政治首都,而四大家族所掌控的几大银行的总行无一例外的都在上海,上海是事实上的经济首都,集合了当时的全国经济资源。

  但是,随着时世的变化,上海逐步失去了优势。

  新中国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京,且以天津为其屏藩,上海不再有民国时期独大的地位。而在毛泽东时代,上海虽仍被"计划"为中国经济第一重镇,但中国发展遭遇长期停滞,矮子丛中,岂有巨人?

  在2008年的全球城市GDP排名中,东京高居全球之冠,首尔、大版、京都、横滨、名古屋、北九州、香港等亚洲城市均排在上海前面。中国台北,新加坡则紧随其后。

  事实上,随着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上海逐步衰落。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东京逐步成为远东经济中心,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首都,其国际影响力远超上海。2008年,东京经济总量几近十倍于上海;70年代之后,韩国汉城(今首尔)逐步崛起,直到80年代借奥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自由港,其地位远非上海可比;随着台湾经济腾飞,台北、高雄等也成为亚洲重镇。


随着时世的变化,上海逐步失去了优势?

  20世纪之初,亚洲唯东京、上海、香港;21世纪之初,却已是群雄竞起,上海虽被着力打造为东方之都,但其中心地位被稀释殆尽,光芒逐步暗淡。

  在国内,上海的影响力亦被日益稀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均已启动发展步伐,而这种自发的、内驱式的发展,其动力和持续性,远胜于行政力量的计划安排。

  在改革初期,上海即失去先机,直到1992年才开始真正改革,不仅落后于深圳及珠三角、长三角其它城市,甚至滞后于一些内地城市。珠三角的崛起,使当时的经济中心从上海转移到深圳、广州等城市。

  而长三角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上不仅没有使上海的地位增强,反使上海的区域性中心地位有所降低。从1978以来,上海在长三角中的经济份额,从近一半下降到只有四分之一,而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却发展迅猛。以苏州为例,其占都市圈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5.54%迅速上升到2006
年的12.19%,经济总量上仅次于上海。而在制造业领域,长三角其它区域更全面超越上海。

  中国区域经济的群体性崛起,以及条块式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亦制约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虽然最近上海被中央批准为中国金融中心,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中心、央行、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均在北京,上海并无号令天下的优势。同时,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银行运作按区域进行,上海市的建设银行,并不比内地一省的建设银行级别高。

  上海在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仅列第31位,大幅落后于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金融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世界上众多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均为10%以上,中国香港为14%,而上海金融业员工约20万,仅占1%。

  在上海宣布成为中国金融中心的时候,先后有北京、天津、深圳、重庆、大连、武汉、西安、杭州等宣布要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金融中心。

  这种条块分割模式,使上海无法完成对于全国资源的吸纳,不具备利用全国经济资源的能力。相较上海,深圳背靠香港,未来的省港一体化,将给深圳带来巨大的机遇。使其战略纵深远超上海。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批后,深圳拟将特区扩大到龙岗、宝安及光明新区,如此,深圳特区的面积将放大到现在的五倍。目前,深圳特区以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却创造了52%的产值。以前,深圳特区有限的空间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商业区等重重分割,各地区经济模式相对独立,产业无法有效整合。一旦深圳扩区,其未来释放的能量将是庞大的。

  目前,香港与深圳两地面积3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0多万,两城联合,将解决彼此战略纵深问题;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深圳的金融业在全市GDP中的占比已达9%,深港在金融方面合作前景广阔;香港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90%,为全球主要城市中占比最高的,而深圳发达的制造业与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产业,与其正好形成产业互补;深圳的企业在国内富有竞争力,而香港具有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深港一体,将使深圳更具全球性的影响力。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将使深圳成为物流中心的设想变为现实。

  在软件方面,香港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方,拥有健全的司法体系和严密的知识产权条例;自由港的身份与体制,货币自由兑换,ddhw.cn资金自由进出,人员自由迁徙,全球信息无障碍流通。深圳一直在管理模式上向香港学习,是内地在管理模式上最接近现代化的城市。这种优势在全国独有一无二。一体化的深、港比上海更有能力代表崛起的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与纽约、伦敦、东京分庭抗礼。成为新的特大国际都市中心。

  珠三角9个城市在同一个省份中,不仅地域连接,发展水平接近,而且有较相近的产业基础,最容易实现一体化。而长三角16个城市分布在江、浙、沪三大省级行政区域,行政协调成本相对偏高,甚至很多城市与上海之间充满同质化竞争,部分中心功能被分流。在引用外资方面,苏州直逼上海,宁波则一直希望在港口航运方面与上海平起平坐。在对民营企业的吸附能力上,长三角城市远超上海。从上海迁走的众多民营企业,大部分搬到这些周边城市,杭州、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其省域中心地位,亦将削弱上海的影响力。

  某种意义上说,深圳不仅与香港之间存在互补,亦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中的东莞、惠州形成互补。而深港中心,与广佛中心,珠澳中心形成的珠三角中心,又形成了全国的辐射与产业互补。如此,则深圳形成了三重战略纵深,在全国的自由经济竞争体系中的作用,非任何城市可比。

  不过,正如日本抓住欧洲短期衰落而美国崛起的机会,以融入美国经济体系而崛起一样,中国的崛起,亦将使一大批城市成为潜在的中心,而上海作为呼声最高的城市,其空间巨大。

  上海的未来发展,除建成金融中心等发展大战略外,更需要是"软"略与远略。

  如在城市定位上,上海过高的政治地位,使其社会及经济综合改革受到制约,未来或可通过主动降低城市行政级别,获得相应活力;而在社会流动性、活力与创造力方面,上海亦可部分趋近深圳,在全球及中国范围,无论美国当年的崛起,或者深圳的崛起,大量的移民以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都将培养一种多元而广博的现代文明,对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起到巨大作用。民国以前的上海,同样也是一个移民之城与活力之城。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上海需要在市场化方面取得突破,无论是成为金融中心,还是解决"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的困局,市场化都是上海未来久远发展的方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大陆公交车防贼暗语 听到您要小心了

打印版 【 阿波罗新闻网2009-08-18讯】
内容摘要 近日,有网友整理贴出了公交司售人员提醒乘客防贼的各种"暗语",引起很大关注。"请往车厢里面走,别都堵在门口!""您刷卡了吗?""您的东西掉了!"这些日常用语中或许有着另一层含义----提醒乘客防贼。

对于司售人员的防贼暗语,有些乘客心领神会,有些却因不了解而误会。
北京晨报8月18日报道 "请往车厢里面走,别都堵在门口!""您刷卡了吗?""您的东西掉了!"在公交车上,司售人员所说的这些话并不陌生,但是你可曾想过其中有着另一层含义
----提醒乘客防贼?近日,有网友整理贴出了公交司售人员提醒乘客防贼的各种"暗语",引起很大关注。昨天,记者通过向京城多名司售人员核实调查发现,这种
"暗语"确为公交人员们广泛使用。

揭秘

网上流传"暗语"扫盲帖

《常坐公交车的,这些"暗语"一定要领会》、《公交防贼暗语,你知道多少?》......近日,这样一些揭秘公交人员提醒乘客防贼"暗语"的"扫盲帖"在网上十分流行,引得网友争相转载。帖中总结的"暗语"五花八门,弦外之音却无一例外是----请注意,有贼出没!比如"请往车厢里面走,别都堵在门口!"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是指车上人多,疏导乘客以缓解拥挤。而实际上,其真正含义却是提醒乘客防贼。再如"
您刷卡了吗?""您的东西掉了!"等等,也都是隐晦的"暗语"。

公交 司售几乎人人熟知暗语

昨天,针对此类暗语,记者走访了京城多名公交司售人员进行求证。"几乎每名公交人员都熟知这些暗语!"众司售人员告诉记者。其中701路车的售票员班连颖表示,该路车的乘客多是老人和孩子,正是贼紧盯的对象。一旦发现可疑人,尤其是那些"面熟"
的惯偷,"我会说'您没刷上卡,请再刷一次!'乘客拎包再次刷卡的瞬间,背包便远离了贼的下手范围。"

"有的暗语则完全是即时的。"售票员王昕告诉记者,一次车停靠站时,有位先生腰上别着俩手机,站在车门处询问该车是否到南锣鼓巷"其实我们的车本不到南锣鼓巷,但当时他身后紧贴着几个人,很明显要偷他的手机。我马上回答:'到!您快上来!'说着把他拉上车,把小偷关在车门外。这时他才发现,腰上的手机皮套已被人打开了。"

司售之间互通有贼信息

除了向乘客暗示有贼的暗语,司机和售票员之间也有特定的防贼暗语。"车关门出站后,司机需要给个信号。通常平时只给一声,而如果我发现有贼时,便会给两声,售票员听到后,就会留意了。"老司机师傅李建凯向记者表示,司售人员之间靠的是传帮带和搭班熟,已经形成了默契。

据李师傅介绍,这些暗语也经过了一个由"明"到"暗"、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初我们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乘客,现在委婉多了。这样既保证了乘客的财产安全,也能保护自己。"接受采访的多名司售人员均表示,由于用语委婉,目前并未遭遇过小偷报复,"顶多也就是被狠狠瞪几眼。"

"有些乘客会对这些公交防贼'暗语'心领神会,但更多的人则由于不了解,误会我们。"多名司售人员表示,尽管如此,为了有效帮助乘客防盗,他们仍会坚持使用暗语。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乘客。"原来这些车上经常能听到的言语竟是提醒防贼的暗语啊!"不少乘客表示,以前对此并不了解,也曾因此误会过司售人员。而在了解这些暗语的真实含义后,多数乘客都不由地感叹司售人员的用心良苦,并将这些暗语视为"晦涩而温馨的心有灵犀"。

防贼暗语

1、漫不经心式:看到窃贼将手伸进乘客的口袋时,司售人员会漫不经心冲这位乘客说:"哎,大家看好自己的东西,别掉了啊!"

2、适当提醒式:有的小偷上车后故意挡住售票员视线,同伴则围住乘客准备下手,司售人员会拍拍相关乘客的肩膀:"快往里走,拿好你的东西。"

3、没话找话式:发现乘客被贼盯上,就主动和这位乘客打招呼,询问到哪里下车,劝他们往里走,看似多余的话其实是在帮助乘客脱离险境。

4、故意找茬式:手提包被小偷拉开了,乘客却浑然不知,司售人员会突然对乘客说:"你刚才打了几下卡?拿出卡来我查一下。"这一招避开了小偷,却往往会惹怒乘客。

5、提前预防式:若发现那些"面熟"的惯偷,在乘客上车时会加重语气说:"请注意拿好自己的东西,往里走!"


责任编辑:沈波         来源:北京晨报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申江评论"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jimmytalk?hl=en?hl=zh-CN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zt屡试不爽,按一个穴位搞定

一些常见病可以通过按摩某一个特定的穴位来治疗,效果显著、屡试不爽。

1)落枕: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这时,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体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侧面,用较大力气来回按压。双手皆要按压。

2)闪腰: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闪腰时可按摩"上仙穴",非常显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处。人体双侧肋弓下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数三个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此穴对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3)鼻衄:

  鼻衄俗称流鼻血,在天气干燥时常有发生。发生鼻衄时除了低头、用冷毛巾湿敷头部等外,还可以按压"止血点"来加快止血。

  "止血点"位于面部正中线与发际交界处上一拇指宽处。按压时,用一指腹尖端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旋转按压。

  以上各法只适用于家庭日常应用,请读者酌情使用,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富豪调兵迫迁,官商默契天衣无缝

东方日报

不久前,浙江桐乡揭发一宗富豪调动预备役军人迫迁的丑闻。当地一名经营建筑材料生意的富豪改建建材商场,因赔偿问题未谈妥,部分商户拒绝搬迁。富豪透过当地武装部调来上百名身穿迷彩服的壮汉,在镇政府和武装部官员的指挥下,对商户拳打脚踢,当场打伤十多人。
事件曝光后,遭各地网民猛烈声讨。桐乡当局慌忙解画,强调当时并没有出动预备役军人,只是从武装部借了几十套迷彩服,供政府人员前去维持秩序云云。这只能是欲盖弥彰,令政府、武装部与奸商互相勾结,联手镇压拆迁户的黑幕暴露无遗。

在内地,各级人民武装部管辖的预备役部队隶属军方系统,平时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参战,但在此事件中,预备役军人竟然充当了富豪的打手。人们有理由质问地方当局,谁给他们调动预备役军人的权力?他们究竟从富豪那里获得了甚么好处?

事发后,浙江省有关部门曾表示,桐乡当局随意调动预备役部队,是一宗严重的违法政治事件,要依法严查,但事发至今已数月,涉案富豪及行凶者仍逍遥法外。另一方面,受害者投诉无门,连医疗费也没有着落。难怪涉案富豪口出狂言:"无论部队、法院、政府,我只要一句话就够了,你们不服从,有你们受的!"

官商默契天衣无缝

其实,桐乡事件只是近年频频发生的强占民地、强拆民房事件的冰山一角。在这些事件中,地方当局往往充当不光彩的角色,而公安、城管和民兵等执法机构则充分发挥打手的作用。

西安市一名开发商雇用数百名打手,闯入一个居民住宅区,挨家挨户砸门窗、毁家具,恐吓居民立即搬走。受害居民报警,公安局方面却表示:"我们接到上级指示,今天任何干警不得出门,违抗命令者,马上开除。"官商配合默契,简直是天衣无缝。

有执法机构撑腰,奸商自然有恃无恐,更加胡作非为。山东省烟台市一批居民早前不断遭受开发商派遣暴徒滋扰迫迁,其中有人遇袭受伤住院,竟被人强行从医院拉出来暴打。

官商勾结下,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公义无存。早前江苏泰州街头赫然出现"不上访,争当良民好荣光"等大幅标语,字里行间暗藏杀机,显然是武力迫迁的前奏,接下来便是腥风血雨。拆迁户唯一出路是乖乖搬走,不能拖延,更不能上访投诉,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说到底,地方官不顾一切迫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今时今日官商已愈来愈融为一体,官员已由过去简单收受贿款发展为接受干股,充当公司股东,有些人则直接投资开公司,找代理人出面接工程,因此对官员来说,帮开发商就是帮自己,怎会不竭尽全力。

有钱能使鬼推磨,如今连专责保疆守土的预备役部队,也成了奸商欺压民众的工具,所谓以人为本,不知从何说起,正如有人质疑:今日之中国,究竟是谁家天下!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申江评论"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jimmytalk?hl=en?hl=zh-CN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河南:发淫秽短信 不给救护车让路可拘留------转帖

规定很好,但是怎么操作?!救护车出来时跟辆警车?

2009-08-17 05:59: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跟贴 70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近日,河南省出台《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标准》,规定发送淫秽信息3次以上(含3次)、不给救护车让路,可拘留10日并罚款。

中国青年报8月17日报道 发送淫秽信息3次以上(含3次)、不给救护车让路,可拘留10日并罚款。近日,河南省出台《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妨碍社会管理等3类案件的99种违法行为和17种网络违法行为制定裁量标准,缩小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弹性空间。

《标准》规定,3次以上(含3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为情节较重,这种情况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标准》规定,违反公共交通工具管理规定,不服从管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追逐、打闹,或者侮辱、殴打司乘人员;因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行为受过处罚或者多次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等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标准》还规定,故意阻挡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穿插、超越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或者经喊话或鸣笛,置之不理的,将构成"情节严重",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韩俊杰 实习生卜俊成)

--~--~---------~--~----~------------~-------~--~----~
You received this message because you are subscribed to the Google
Groups "申江评论" group.
To post to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googlegroups.com
To unsubscribe from this group, send email to
jimmytal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For more options, visit this group at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jimmytalk?hl=en?hl=zh-CN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耶稣之死

via Die Freizeitmöglichkeiten & Desinification by 口合尰尰(miloservic) on 8/16/09
作者: Lord PG

  耶路撒冷寒风习习,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悲惨的一天,就在这一天,耶稣基督告诉他的门徒,他将要去赴死。以利的心情是又痛苦又欣喜。

  他不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他要高于十二门徒――他和耶稣从小长到大,简直就是他的死党,也只有他才真正地知道,耶稣的老爸就是上帝。

  "夫子,离开耶路撒冷,我们去伯利恒吧,我们不能失去您!"一次聚餐时,以利曾这样恳求他。

  "不行。"救世主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注定,我的死期近了。"

  "为什么?"

  "为了拯救世人。"

  "但是您活着可以救更多的人!"

  "闭嘴!"耶稣恼怒地说,"我从上头下来时,这件事情就定下了,任何人无法更改。我的下放实习期只有那么长时间。"

  以利花了很长时间来接受这个现实,最后他小声地提了一个问题:"您会怎么离开我们?"

  救世主耶稣基督挠挠头:"这个事情么……老爸倒没明文规定。他希望我来个轰轰烈烈的死法把事情闹大一点,比如坐在马车里被人刺杀搞起一场战争什么的。但难得死一次,我可不想死得那么难受。"

  "我的主,您想怎样行事?"以利急切地问。

  "恩……或许上个法庭,在舒适的牢房里住上两个星期,最后在与朋友们谈论哲学的时候喝下毒酒是个比较好的选择。"救世主开心地说,"

  很有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不疼。把那杯麦酒拿过来,再撕一块面包给我。"

  ――――――――――――――――――――――――――――――――――――――――――――――――――――――――――――

  酒过三巡,耶稣拿着几枚铜币偷偷离席了。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向,只有身为耶稣死党的以利知道,他大概又去找那个叫玛利亚,来自抹大拉的妓女了。门徒们见耶稣离开了,于是也纷纷散去。以利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怅然所失,直到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以利!"那个声音苍老而慈祥。

  "谁?"以利转身四顾,小路上一个人都没有。

  "我从上头来的。"那个声音简单地说道。

  以利敬畏地跪下去,脑袋中的绝大部分都被虔敬所充满,剩下的那块脑细胞则在暗自欣喜――自己终于当先知了。

  "我很忙,"上头的声音说,"咱们长话短说,你是我儿子的朋友是吗?"

  "是的,主。"

  "他今天刚刚告诉你,他的下放实习期就快结束了?"

  "是的,主。"

  "他告诉你他打算怎么回来吗?"

  "是的,主。夫子他打算经受一场牢狱,最后边谈论哲学边喝毒酒。"

  "我早告诉他过,这种死法已经有人用过了。"上头的声音似乎有点小生气,"他还是不肯用我建议的方法吗?"

  "马车里那个方法?他不肯,主。"

  "也罢,这个点子我很喜欢,迟早我要来一次。"上头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你要告诉他,他的实习成绩很差。他的绩效指标是作王一千年,但现在连他家乡的人都不听他的话,如果不能靠这次的死法赚回一点分数,那他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以利敬畏地回答,"我明白了,主。"

  "不,你还不明白。我要你帮忙去说服他换个流芳百世的死法。"

  "主,夫子怎么可能听我的呢?您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说呢?"

  "白痴!"上头的声音怒了,"哪个青春期的儿子肯听老爸的话?比起老爸来,兄弟的话更有说服力!"

  "那么,请主赐给我伶俐的舌头好去说服夫子。"以利乞求道。

  "你要的不是舌头,而是知识……"上头的声音似乎在考虑什么,"我决定了,我把你送去上学,回来后你就能替他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死法了。"

  "主……可是……"

  "我都替你操办好了,去吧!"上头的声音刚落,以利就觉得一道光笼罩住了自己,大地、重力及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在晕厥过去之前,以利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替他赢过默罕默德那小子!"

  ―――――――――――――――――――――――――――――――――――――――――――――――――

  正如同以利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会说美式英语一样,尤斯佛教授也不知道自己班里什么时候进了一个巴勒斯坦插班生。前两天那个穆斯林插班生来
的事情她也完全事先不知情,她有点恼火,看来什么时候要找教务处的人好好谈谈。她检查了一下这个新学生的资料,所有的证件、证明一应俱全,而且看落款,全
部都是同一天内签发出来的,她耸耸肩,官僚机构几个世纪来从未如此高效率过,看来这个插班生上头有人。

  "以利同学,欢迎进入新奥尔良商学院,我是尤斯佛.摩马斯特,"尤斯佛教授欢迎他说,"不知道你之前在哪所学校就读?"

  以利还在思索旧奥尔良是个什么东西,突然被问道之前的学校,他只能支吾地说:"恩……恩……我原来在伯利恒那边……"

  "以色列的圣玛门商学院?"尤斯佛教授设法掩饰她的鄙夷之情,"他们的东西太理论化,我这边才是真正实用的东西。"

  "恩……实用?"以利想到了他的任务,"尤斯佛教授,你们这边还研究怎么弄死人吗?"

  尤斯佛教授眨了眨眼睛,"弄死人?"她想到了当下的次贷危机,以及持续上扬的失业率和自杀率,"对,学商的人都很擅长。以利,我喜欢你的幽默。"

  "真的?"以利兴奋了,"那赶紧上课吧,我赶时间。"

  ―――――――――――――――――――――――――――――――――――――――――――――――――

  新奥尔良商学院一向标榜自己"网络全球人才",它的师资力量来自世界各地,以利上的第一堂品牌运营课的老师崔迪逊先生就是一个英国人。"品
牌,"崔迪逊先生在课堂上说,"就是对旧有传统的实体化。旧有的传统是虚无空泛的,只有把它凝聚成品牌,才能具有顽强的竞争力。"他指着教室角落里的一个
穆斯林打扮的学生,"穆萨先生,给我们据个例子,说明下新生品牌是如何打败其他旧有传统的?"

  这个叫穆萨的学生似乎有点心不在焉,"恩……恩?"他说。

  崔迪逊先生脸色有点不好看,他对穆萨的同桌说:"你来替他说?"

  "恩……旧有传统?"这个同桌想了下,"有名目的宗教取代了无名目的先祖信仰?"

  "虽然不是个商业上的例子,但还是很贴切。"崔迪逊先生脸色好看了点,"以信仰为例,当宗旨明确的宗教出现后,部落的先祖信仰就消逝了,因为前者有名字,有品牌,而后者什么都没有。"

  "您能具体说说吗?"以利发言道,"有关宗教,比如耶稣的宗教?"

  "注意你的话,以利先生。"崔迪逊先生正视他道,"搞商业的不能牵扯到任何信仰与道德,我们在这里不能谈论这些,你刚才说的那个名字也不能再提。"

  他的死亡必须成为品牌。以利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句话,用的是漂亮的古希伯来花体字。

  ―――――――――――――――――――――――――――――――――――――――――――――――――

  "你刚才到哪里去了?"耶稣生气地说,"这个月是你负责的采购,但我们的酒都喝完了!"

  "恩……我主,您不是能把水变成酒吗?"以利怯生生地回答。

  "我只能变葡萄酒,"救世主气鼓鼓地回答,"但我更喜欢大口地喝麦酒!你刚才去哪里了?一整天都见不到你人。"

  以利回答说:"我蒙召去替上帝办差了。"

  "老爸?他要你干什么?"耶稣的语气充满疑惑。

  "恩……我被主送到一个神奇的地方,上了几节课。一下课,我就又被送回来了。"

  "上什么课?"

  "恕我直言,"以利知道不应该欺骗救世主,于是就壮着胆子直说了,"那里的教授教我怎么安排您的死亡。"

  "教授?"耶稣露出茫然的神色。

  "相当于我们这边的拉比。"

  耶稣恍然大悟:"拉比们教了你什么?"

  "恩……"他努力回想着,"您的死亡必须成为品牌。"

  "品牌是什么意思?"耶稣问。

  "额……"以利的脑门渗出了一层细汗,说实话,几个小时的课上,崔迪逊先生根本没解释什么叫"品牌"――在他看来,这个太基本了,不值得浪费口舌再解释一遍。"品牌……大概就是招牌。"

  "招牌?挂在酒馆门口的那种?"

  "对,我主,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会看到您的牺牲,他们都会被感动,然后汇聚到您的名下。"

  "好主意!"耶稣赞许道,"我要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招牌,任何人看到后,都能铭记我做出的牺牲,直至千年。"

  "如您所愿。"以利深深下拜,然后赶回了自己的家。他要早点睡觉,明天一早还要去上课呢。

  ―――――――――――――――――――――――――――――――――――――――――――――――――

  "别听昨天那约翰牛的废话。"经营策略课是由尤斯佛教授自己来讲的,她似乎对崔迪逊先生上节课说的品牌传统论相当不屑。"人如其名,崔迪逊先生非常非常地传统――换一句话说,他已经落伍了。想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蔑视传统。"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有人提问。

  "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叛逆的欲望。"她回答道,"但限制于传统的束缚,很少有人敢于充分表现自己的叛逆面。但如果有谁做了别人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会成为公众偶像。佐罗本质上只是个强盗,但他却成了所有人的偶像。"

  "您说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有学生反对道。

  "当然,但不可否认,监狱里的男性囚犯被女性求爱的概率是自由男性的四倍。"尤斯佛教授说,"这是有权威调查数据支持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一个叛逆的男人更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性吸引力。"

  "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违反传统会产生吸引力吗?"以利举手问道。

  "很容易解释。我还准备了道具。以利先生,请站过来,面对着大家,好的,谢谢。"她引导以利站到讲台前面,以便让大家能看到他的脸部表情。"给你看几张照片。"

  她出示了几张照片,其中有特雷莎修女、南丁格尔、居里夫人、维多利亚女王,都是一本正经、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女人。以利疑惑不解地浏览着这些图片,纳闷地揣测着尤斯佛教授的意图。

  突然,一个年轻女人的照片出现在眼前――她嘴唇上一颗明显的美人痣、扎了一个雪白色的马尾辫,胸前有两个巨大的圆锥形物体向前突出,摆出了一
个撩人的姿势。以以利的观点来看,衣着相当暴露。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不由自主地张了开来,有透明的液体自嘴角低下。以利保持这这个样子一动不动,半
响说不出话,思维已经完全被这个女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击垮了。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台下的爆发的哄笑声。

  "以利先生的反应……哈哈哈……比我想象的强烈得多,他一定……哈哈哈……是个老实人……"
尤斯佛教授一边徒劳地克制着爆笑的冲动,一边挣扎地把这句话说完:"麦当娜就是打破传统而成功的一个例子,大家明白了吗?哈哈哈哈……"

  台下根本没人听她的,所有人都笑成一团,除了以利以外。后者正呆呆地看着麦当娜的照片,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一动不动。

  更正一下,所有人都笑成一团,除了以利和穆萨以外。后者的表情和以利一摸一样,只不过他坐在教室最后排,没有人注意到他。

  ―――――――――――――――――――――――――――――――――――――――――――――――――
  当以利回到耶稣住处的时候,他着实被吓了一跳。好多人围在耶稣家门口,大声嚷嚷着什么。

  "叫老板出来!我们要买酒!"一个醉醺醺的醉汉大声叫嚷着。

  耶稣叉着腰堵在家门口,很生气地对围观地人说道:"再和你们说一遍,这里没老板!我们不是卖酒的!"

  "如果不是卖酒的,为什么要挂这种招牌出来?"另一个醉汉指着耶稣家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生气地说道。

  耶稣很窘迫的样子,脸涨得通红,"反正我们什么都不卖!你们到别家去买酒吧!"

  以利挤到近处一看,他家门口不知什么时候果然多出一块木头招牌,上面画着一个金黄色的酒杯,周围还描绘上了光芒。

  耶稣看见以利,示意后者赶紧来帮自己一把。以利义不容辞地挤到耶稣身边,花费了许多口舌,好不容易把众人劝散了,以利赶紧把招牌给取下来了,以免惹出更大的麻烦。"我主,您怎么会把这么一个招牌放在外面的?"他问。

  耶稣的窘态更明显了,他支支吾吾地回答:"你不是告诉过我,我的死亡必须成为招牌吗?我就自己做了一个……"

  一滴冷汗从以利的额头滑下:"这杯子是?"

  "额……是毒酒的象征。"耶稣正色道,"这群愚民竟然认为我是卖酒的!"

  "主啊,这的确与街口酒店的招牌很神似。"

  "哪里神似啦?比如说……恩……恩,"耶稣上下打量着招牌,"他们的酒杯可没有金黄色的光芒!"

  以利决定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下去。"请容我说,主啊,您还决定采用那个死法吗?"他说道,"我觉得那不适合您。"

  "没有人能够让人子改变决定。"耶稣断然地说,"但是,我主,我有了一个更好的方法。"

  "虽然我不会听,但你还是说吧。"

  "您觉得十字架如何?"以利充满期望地说,"风格叛逆,十字架容易做成招牌,而且围观者众多。"

  耶稣皱皱眉头,"那是强盗的死法。"

  "您说对了!"以利回答,"那有助于增加您的阳刚之气,并且可以吸引舆论的注意。"

  "会被脱光的!"耶稣抗议道。

  "那会吸引很多女信徒。"以利说。

  "很疼!"耶稣抗议道。

  "我可以调点麻药给您喝。"以利说。

  "在十字架上会上一两天都死不掉!"耶稣抗议道。

  "我有个士兵朋友,他可以扎您一枪。"以利说。

  "只有强盗才能上十字架!"耶稣抗议道。

  "我可以帮您安排,我认识罗马少尉朗基努斯。"以利说。

  "……"耶稣无声地抗议道。

  以利毫不畏缩地盯着他看。

  "反正我就要喝毒酒死,谁也别管我。"耶稣被盯得受不了了,他气鼓鼓地站起来,也不管以利,径自出门右转走掉了,大概又是去找抹大拉的玛利亚去了。

  当以利独自在房间里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上头降临到他的脑海"看来你也说服不了他嘛。"

  "我让您失望了,主。求您宽恕我。"以利跪下祈祷。

  "相反,我对你的想法很有兴趣。"上头说,"我把我的独子交到你手里了,你可以任意待他。"

  圣灵从天上降下落到以利身上,以利觉得自己被一种邪恶的勇气所充满了――他要把救世主钉上十字架。

  ―――――――――――――――――――――――――――――――――――――――――――――――――

  沟通交流课的老师据说来自中国淳朴的农村,但自从在一个叫"墙壁街"的地方浸淫数十年以后,郝先生就完全是一副"墙壁街"特有的样子了。

  "人们常说,沟通反映现实,但俺却不这么认为。"郝先生的英语仍然带有他故乡的乡音,"在俺的观念里,沟通创造现实!"

  "什么叫沟通创造现实呢?"郝先生解释道,"俺们可以举哈根达斯的例子。你们谁没吃过哈根达斯冰激淋的,举手!"

  以利左右看看,没有人举手,于是他就压抑下了举手的冲动。但是坐在后排的穆斯林穆萨先生举手了。

  "好小伙,喏,接着!"郝先生用大拇指弹了一个一美元硬币给穆萨,"出门右转的路边小店,自己去买一桶尝尝吧。大家都知道,哈根达斯在这里是一种极其低档而普遍的品牌,但到中国去卖的价格,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但是那样离谱的高价,都有无数中国人去买,大家知道为

  什么吗?请你回答,穆萨先生?"

  "呃……呃……"穆萨依然是一副茫然的表情。

  郝先生摇摇头,用只有前排才听得到的声音嘟哝道:"肯定是乡下来的。"

  然后他换上笑容,大声说:"不知道也没关系,答案很简单,它暗示中国人,哈根达斯是世界著名的贵族品牌。也就是说,它本身是什么无所谓,真正有所谓的是它告诉别人它自己是什么。"

  以利发言说,"我告诉别人的任何事情,别人都会相信?这不太可能吧。"

  "当然不会,我们还要学会伪装,也就是说至少要看上去可信。"

  "如果这件事情很难伪装呢?"

  " 那就把水搅浑。"郝先生愉快地说,"股票市场有那么多满口术语的金融分析师,你以为他们靠什么赚钱?他们的意见都是一半对一半的,如果真要追究预测成功
率,至少有一半的分析师要下岗。他们的策略就是,用混乱的术语与复杂的计算关系把原本简单的股市搅浑,这样别人就搞不清楚他们谁的意见更正确,然后他们就
都能持久地从中牟利了,这是一个集体骗局。"

  "骗局?这不道德吧。"以利皱皱眉头。

  "道德?俺们搞经济的要啥道德!"郝先生用这句斩钉截铁的话结束了对话。

  ―――――――――――――――――――――――――――――――――――――――――――――――――

  那天放学回到耶路撒冷后,以利又和上帝聊了一次。借助上帝时间旅行的能力,以利在一个同傍晚之内做了很多安排。因为这些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一一记录如下:

  一、"为了使基督更有慷慨赴死的哲学家气质,"以利给耶稣上了堂"行为礼仪课"。比如告诉耶稣,哲学家通常都喝葡萄酒而不喝卖酒,通常都管葡萄酒为自己的血,面饼则是自己的身体等等。当然,哲学家的这些特点都是以利虚构的。

  二、他找到了耶稣十二弟子之一的犹大,向他透露了耶稣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的长期暧昧关系。暗恋玛利亚的犹大悲愤异常,誓与耶稣老匹夫势不两立。以利又问犹大,为玛利亚赎身筹的钱还差多少,犹大回答还差三十银币。

  三、他化妆去了趟大祭司的家,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耶稣在自家门口鼓动暴民、企图破坏宗教秩序的异端行为。大祭司向自己手下一打听,果有此事,而
且参与的暴民各个都是脾气暴烈的酒鬼,一旦造起反来危害甚大。大祭司感谢以利主动履行好市民的责任,请他作为内应,拘捕耶稣。以利婉拒,并提议说耶稣犯罪
集团中的骨干成员犹大可以收买,作价三十银币。

  四、以利去拜访了当时在耶稣门口吵闹的那群酒吧顾客,诓称耶稣因为卖甲醇酒毒死人被抓了,不日即将受刑。顾客们表示一旦时间地点确定,便会来旁观。

  五、以利再次拜访了耶稣,告诉他说,他和玛利亚的秘密暧昧关系被犹大发现了,后者正把这内幕透露给吟游诗人协会,以换取稿费。耶稣大骂犹大不地道,出卖师傅。

  六、耶稣接受了以利的建议,决定召开一个派对,邀请十二位弟子赴宴。他计划在宴会上喝毒酒告别人世,同时拜托以利写本《以利篇》的对话集。以
利替耶稣跑腿发了请帖,但却把写书的重担扔给了大徒弟西门保罗,而保罗也懒得写,把这事情推给了马可、马太、路加、约翰这四个小弟。

  七、由于以利的幕后撮合,犹大和大祭司的管家进行了良好而秘密的磋商,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就出卖耶稣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共识。

  八、以利最后去拜访的,是他小时候的邻居,罗马少尉朗基努斯,后者爽朗地答应了朋友的请求。

  ―――――――――――――――――――――――――――――――――――――――――――――――――

  一切都结束后,以利就停了一切的工,躺下休息。他躺在自己的床上,悠闲地想,骨牌都已经摆放到位,只需要轻轻推一下,一切就会按计划进行。一切都进行得太完美了。

  他正想着,上头的声音又突然响起:"以利,你已经安排好了吗?"

  以利翻身拜倒:"是的,主。"

  "新奥尔良商学院的课程还没结束,明天你不回去上课了吗?"

  "不需要了,主。"以利回答,"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一切都安排好了。"

  "明天上课的可是韩国人哦~"

  "不需要了,主,明天我要目睹我主升天。"

  上头叹了口气,"好吧,但愿一切顺利。"

  ―――――――――――――――――――――――――――――――――――――――――――――――――

  如�所愿,一切出奇地顺利。耶稣的告别派对从晚餐开始,一直High到通宵达旦。"这是我的血,你们拿去喝。"醉熏熏的耶稣把葡萄酒递给门人,"这是我的身体,你们拿去吃。"他边说,边撕下一片面包,借着酒劲扔向犹大。

  犹大正郁闷地坐在角落里,心里还犹豫是不是要背叛耶稣,猛不丁地被面包砸中了脸,顿时就火了,站起来想看是谁扔的,然后他就看见了耶稣醉红的脸正冲着自己不坏好意地微笑。犹大强忍怒火:"您喝醉了,夫子。"

  耶稣看见犹大的脸,脑子里想象着犹大靠出卖基督的绯闻而换取金钱的样子,不觉心中愠怒。"你们中有人卖我了!"他突然大声喊道。

  门徒们非常惊慌,一个个地问,"夫子,是我吗?"

  犹大也发问道:"夫子,是我吗?"

  耶稣直视着他的眼睛,"你说得是。"

  犹大心中一慌,既然基督已经知道了,犹大就再也没有犹豫的余地了。他悄悄从派对中离开,回来时,带领着大祭司及罗马士兵。

  ―――――――――――――――――――――――――――――――――――――――――――――――――

  经过一夜审讯,第二天一早,耶稣就被判暴乱罪,钉上十字架处死。"我不能喝毒酒而死吗?"耶稣委屈地说,"我费心营造了一晚上的气氛,你们再晚一会冲进来抓人,我就已经把毒酒喝掉了。"

  "想自杀来逃避审判,哪那么容易!"负责抓捕的朗基努斯少尉回答道,"来人,把他的十字架给他,他要自己背上山!"

  有人把十字架抬过来了,耶稣一看,就几乎昏倒――那十字架用最好的橡木制作的,做工精良气势雄伟,比一般的十字架更高大更结实,重量更是达到了一般十字架的四五倍。

  "军爷,"耶稣带着哭腔问,"能给我个普通的十字架用用么?这个我背不动……"

  "哼!"朗基努斯不屑地回答了一句,"这可是别人花好多钱帮你特制的呢,别不领情了。"

  耶稣正想开口再问,但无奈已经被压得说不出话了。

  ―――――――――――――――――――――――――――――――――――――――――――――――――

  日头升到半空的时候,耶稣终于把十字架背上了山头。一个叫彼拉多的罗马官员主持了行刑。"根据惯例,我要从罪犯里面特赦一个,"他说,"你们是要这个强盗巴拉巴呢,还是要这个耶稣?"

  "耶稣,耶稣!"保罗他们在底下大喊,希望他们的夫子能免于一死。但他们的声音马上被另一种喊声压下去了。

  "巴拉巴,巴拉巴!"一群愤怒的酒徒大喊道,边喊边挥舞着酒瓶。迫于这群人的威势,其他人也跟着一起喊了起来。

  "那我要拿耶稣怎么办呢?"彼拉多问。

  "钉十字架!钉十字架!"酒鬼们喊。

  彼拉多无奈,示意朗基努斯上前把耶稣钉上去。

  ―――――――――――――――――――――――――――――――――――――――――――――――――

  耶稣钉上去以前,向军士们恳求道:"请容我喝一杯临行酒。"

  听闻这话,一旁的一个门徒赶紧递上一杯早已准备好的酒。这杯酒就是当时耶稣没来得及喝的毒酒。虽然耶稣觉得在这里服毒自杀很没面子,但好歹不用忍受那疼痛。

  朗基努斯暗地里笑了笑,这些伎俩以利早就嘱咐过了。他从杯子旁走过,装作不小心的样子碰翻了那酒。"不好意思啊,"他假惺惺地道歉,然后重新倒了一杯用苦胆调制过的酒给耶稣。

  耶稣见毒酒已经倒掉了,就不肯喝了。

  军士们把他扒光了,抬到了那个精致的十字架上,用钉子钉住,又按照以利的嘱咐,用海绵吸了强效麻药,绑在苇子上,送给耶稣尝,耶稣尝了麻药,
就感觉不到疼痛了,他在十字架上无所事事,一时间也死不掉,就开始效仿那位喝毒酒的先哲,在临死前向在场的观众们大谈人生哲理。

  耶稣的十字架本来就异常雄伟,山头又高,俨然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耶路撒冷。很多百姓吃了午饭,见到山头上立着这么一个怪东西,都过来看热闹。
大家先是很稀奇,竟然会有人挂在那么华丽的十字架上,于是都纷纷凑过来看。然后大家又看到上头的人并非是个恶棍,相反的是个文弱的文化人,于是更好奇了。
最后看到这个文化人竟然光着身子,于是一呼百应万人空巷,都来观看这百年奇景。耶稣趁此大谈哲学,倒也博得大家的一阵阵掌声。

  与此同时,以利雇佣的人也悄悄在人群中穿梭,发放着木制的小十字架胸章,上面还有耶稣的裸体形象。还有更有甚者在散布流言说,惊讶的时候惊呼
"凯撒呀!" 已经不流行了,现在流行喊"耶稣呀!"耶稣还挂在十字架上没断气,已经有近百名群众决定这个星期日就去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到中午的时候,耶稣已经有点说不动了。他抬头看看天,接引他的天使已经走到半途了,他沉默着,考虑最后一句遗言该说什么。

  众人见耶稣沉默了,于是也静下来,等待着他的最后一句话。耶稣四下观看众人,想找点灵感。他突然发现很多人胸前已经别着十字架的小胸章,上面
还有自己的半裸体像。谁会事先知道这个事情呢?谁又会对我上十字架那么热心呢?他突然想起以利曾告诉自己他认识一个叫朗基努斯的罗马军士。"这里有一位朗
基努斯军爷没有?"他问。

  朗基努斯走过来,"谁叫我?"

  耶稣顿时明白了,在天使降临前的一瞬,他愤怒地用拿撒勒的土话向远方大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

  随后,天使的翅膀就覆盖了耶稣基督的灵魂。

  ―――――――――――――――――――――――――――――――――――――――――――――――――

  自此,基督的事迹就在世间流传,使徒们的行为也为众人传颂。遵照耶稣的意愿,马太四人动笔记录他的生平,他们走访耶稣生前的朋友们以收集信息。他们向以利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耶稣死前喊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利笑着回答:"那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四个人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

  以利回答:"好吧,好吧,在拿撒勒土语里,那句话的意思是,'以利!以利!咱俩没完!'"

  "没完什么?"路加问以利,而后者则笑而不答了。

  "算了,就以您前一个回答为准吧。"路加无奈地说。

  ―――――――――――――――――――――――――――――――――――――――――――――――――

  以利活了84岁,日子满足而死。当他来到天堂后,又重新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以利,你干得真漂亮!"

  "谢谢,主,不知道我主的宗教能延续多少年?"

  "至少两千年,比我的要求高了一倍。在你的帮助下,我的独子终于及格了。"

  "谢谢,主,愿我主的名传遍天下。"

  "只有半个天下而已。"

  "半个天下?另半个是谁的?"

  "另半个是默罕默德的伊斯兰教的。"

  "不可能!基督教是我用商业理论一手策划的,默罕默什么的,他有这本事创造一个匹敌的宗教吗?"

  "他没有,但他也有一个朋友帮他,那人你也认识,是你的同学,叫穆萨。"

  "穆萨?不可能!这个呆子一问三不知,根本什么都没学会,怎么可能同我相比。"

  "蠢材!最后一节课你没有去上,他去了,而且学得很好。"

  "最后一节课那么重要?"

  "废话!他回来后,教穆罕默德宣称伊斯兰教才是基督教的正源,耶稣的一切活动都是为默罕默德的降临做准备的,耶稣是伊斯兰教的先知。他剽窃了你的一切成就,踩在你的肩膀上获取了成功。"

  "我主……"以利无言以对。

  上头安慰他说,"别自责了,你的表现很好了,不过……"�离去前,最后撂下了一句话:"我早告诉你了,上最后一节课的是韩国人。"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Die Freizeitmöglichkeiten & Desinification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 Google 论坛"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在此论坛发帖,请发电子邮件到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该论坛

-~----------~----~----~----~------~----~------~--~---


--
~~~~~~~~~~~~~~~~~~~~~~~~~~~~
http://bczc.blogspot.com
~~~~~~~~~~~~~~~~~~~~~~~~~~~~

2009年8月16日星期日

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

题记:本文原系作者承接的一个指令性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缩写稿,未及杀青,又奉命参加另一个同名课题的研究,阴差阳错,一拖再拖,始终没有正式发表。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既已立项,就不应有始无终。这既是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现将缩写稿刊出,以作了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张辰龙博士、舒城博士多有贡献,谨致谢忱!

一、现代西方主流民主理论

民主是二十世纪使用最多也是最滥的概念之一。部分原因是,"民主这个词,不但没有公认的定义,而且各方政治力量都极力反对取得一致。人们普遍感觉:如果称―个国家为'民主国家',那是对它的赞美。任何政体的捍卫者都声称他所捍卫的是民主政体,深恐一旦民主同任何一种意义挂钩,便有可能使他们无法再利用它"〔1〕。民主在今天是一个时髦的名词,成了任人抢购的术语,甚至连许多军人政权也宣称要实行民主统治。在此情况下,梳理各种西方民主理论便显得非常必要。民主并不服从单一的论说,现代西方民主理论光怪陆离、异彩纷呈,这里只能撮其大要,予以论列。

(一)直接民主或参与民主理论

这种理论是词源学民主的直接推演,民主的词源学定义很简单,即人民的统治或权力。也就是说,民主按其纯粹的和最充分的状态来说,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古希腊民主是这种理论的惟一实践类型,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其近代范型,现代西方各种左派民主理论都或多或少渊源于此,参与民主、公民表决式民主和电子民主是其最新主张。但这些学说面临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卢梭曾设想,实现这种民主的方案是采纳一种社会契约,这一契约的实质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他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2〕。但是,卢梭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主权都必须由具体的个人行使。抽象的主权者本身无法行使这一权力,它必须将权力交给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当一个人将自己奉献给所有人时,他绝非像卢梭所想象的那样没有向任何人奉献自己,而是向以全体的名义行事的那些人奉献了自己。由此,人民主权学说很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在建制上,区分了政治权力的权限与政治权力的归属问题。人民主权所涉及的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归属及其形式,但决不意味着人民主权可以拥有无限的权力。主权在本质上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个人的独立与存在,"多数的同意并不能使任何行为合法化。有些行为永远也不可能合法化"〔3〕。

从理论上讲,人民亲自行使权力应当胜于把权力委托给别人,基于公众参与的制度比代议制更安全或更完善。但历史经验表明,离开自由的民主至少是不稳定的,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研究证明,最接近这种字面民主的古希腊民主制的灭亡正是由于个人自由的缺失,而且在以后的历史中这种民主再也没有出现过。的确,古希腊人享有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可以任命官员,也可能被提名为执政官,有人便误以为他们享有自由。但贡斯当提出,正是由于这一切,人们无异于国家的奴隶。〔4〕因为在古希腊那里,政治渗透到一切领域,没有给个人留下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在古希腊,个人并不享有自由,因为他们并不把个人视为某个个人,而只看做城邦的一个分子,同时也缺乏合法的私生活领域的观念。所以,古代希腊民主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亚里士多德,才把民主政体列为腐朽的政治类型。〔5〕实质上,它雄辩地证明了,即使在最佳条件下,纯粹的民主也是非常脆弱的,那么在巨型邦国中它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在小范围民主和大范围民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人类为了在这条鸿沟上架设一座桥梁已进行了两千多年的努力。现代民主只能是少数统治多数这一既定事实下的民主,其关键不在于被统治的多数亲自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力,而在于有效地制约统治的少数。如果古典式民主是一种统治的民主或横向的民主,那么,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或纵向的民主。

针对当代自由民主制下公民普遍的政治冷漠与低程度的政治参与,帕特曼和麦克弗森等人提出了参与民主模式。麦克弗森认为,公民只有直接不断参与社会和国家的管理,自由和个人发展才能充分实现。帕特曼引用卢梭和密尔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参与民主能促进人类发展,强化政治效率感,弱化人们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并有助于造就出积极公民。他们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衡,阶级、性别和种族的不平等阻碍了人们的参与。自由民主中的选举参与只是一种"有限"的参与,他们主张把民主的范围扩大到大多数人生活于其中的那些关键的制度中去,使民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民主权利需要扩大到经济组织和社会其它重要组织中去。帕特曼得出结论说,人们应该拥有一个现代的、非教条式的民主,"其核心部分保留着参与的观念"〔6〕。对于参与民主,我们只需指出两点就够了:直接参与只有在小范围内才有实质意义,随着范围的扩大,参与的效率呈递减率,直至毫无意义;民主只能限制在政治范围内,扩大到经济领域,民主便会成为瓜分利益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民主的本意,而且其结果很可能造成社会的崩溃。

有人认为,电子操纵的"公民表决式民主"可以取代代议制而在巨型邦国中实现所谓真正的直接民主。但是,这种民主虽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它的实施很可能是灾难性的。首先,人都不在场的情况下实行有意义的自治是不可能的;其次,投票人口的规模将使每个参与者的参与(影响力或作用)变得毫无意义;再次,最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加剧冲突的结构,即一个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每个问题上都是多数赢得一切而少数一无所获,而且不会出现交易和补偿。

当然,人民主权学说并非毫无用处,它实际上为民主提供了基础。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但是,这种仅仅包含着人民主权观念的民主理论只够用来同独裁权力作战,在打败敌人之后,如果仍然执着这一原则的字面意义,便会丧失让它给我们带来的真正好处,因为交给人民的权力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权力,权力的行使则是另一回事。由此可知,民主并非越纯粹越好,按纯粹的民主原则,我们无法成功地建立起民主制度。

从这个角度看,林肯的话"gove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治、民有、民享)"不足以成为民主的定义――它之所以成为民主的信条,是由于它出自林肯之口。如果换一个人说出来,它很容易产生林肯不希望或不打算让它产生的含义。这句话只有促进民主的意义,而没有逻辑上的意义。

(二)精英民主理论

在现代条件下,人类还无法超越少数人统治与多数人被统治这一事实。基于这一事实,产生了一种对民主持悲观主义看法的理论。这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三位意大利思想家帕雷托、莫斯卡、米凯尔斯发展出来的精英主义理论。依照这种理论,人民在历史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历史的舞台不过是走马灯般的精英在演出,人民统治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多倾向于怀疑民主的可能性。米凯尔斯稍有不同,他认为,尽管民主实质上也是寡头统治,但这种制度在形式上应该保留下来,因为它是邪恶中最轻的一种。〔7〕

意大利式的精英主义并没有为民主提供什么建设性意见,促进二十世纪民主理论大发展的,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同韦伯一样,熊彼特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在熊彼特看来,人民主权学说或词源学民主最成问题之处,在于把授予选民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当作民主制度的首要目标,把人民选择代表反而视为第二位的事情。熊彼特认为,人民的作用不过在于产生一个政府,选出社会精英来治理国家。"民主并不是指,也不可能指,按照'人民'和'统治'这两个词的明显意义说的人民是确实在那里统治的意思"。因此,"民治"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标准,用它不可能对现实存在的各种政体进行区分,"人民的统治"便成为一种神话。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依然能对民主与独裁加以区分,所以熊彼特认为民主必然存在独特的要素。为此,他提出了经验性民主定义:"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民主不过是指人们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自称的领导之间为争取选民投票而进行的自由竞争。"〔8〕

精英民主理论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1)民主并不意味人民统治,而是社会精英或政治家的统治;(2)民主意味着多元的精英竞取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采取政党竞争的方式;(3)精英是开放的,人们有平等的机会成为精英;(4)公民定期选举政治精英成为统治者。因此,在精英民主论看来,民主并不要求权力在公民之间平摊,权力总是由一小部分领导人来行使,但只要满足上述二、三、四条,这种统治就可以认为是民主的。

(三)多元民主理论

熊彼特对西方民主的经验性考察的确道出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部分真义,但是,熊彼特的理论很少关注单个公民与当选的政治家之间的中间地带,认为公民在一个以精英的竞争性冲突为特征的世界中是孤立无援、软弱无力的。在这种论述中,很少注意社区联合会、工会和商业组织这类广泛存在于人民生活中,并且以复杂的方式把人民的生活与形形色色的制度相联系的"中介性社会团体"。

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力图通过考察"团体政治"对现代民主制的功用来弥补这一缺陷。精英民主理论片面强调"精英政治",过分强调政治家塑造政治生活的能力,而多元主义者则探讨了选举的竞争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认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竞争程度和使竞争各方满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熊彼特模式的看法。多元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美国政治研究中获得了主导地位,尽管他们的影响在今天已不如当年那样广泛,但是,他们的研究对当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熊彼特曾批评约翰・密尔等十九世纪自由主义者提出的古典民主理想和代议制政府概念是"不切实际的",多元主义接受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区分民主与非民主的标准,是选举领导人的方式。同时,他们断定选民比民主理论家普遍认为的更加冷漠,更加信息不灵,单个公民对政治过程很少有什么直接影响,代表常常是"民意的炮制者"。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权力集中于政治精英手中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遵从韦伯的看法,把多个权力中心的存在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按照多元主义的看法,社会中的权力安排并不是等级式的,而是竞争式的,它是代表不同利益的许多集团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过程"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这些集团包括商业组织、工会、政党、妇女机构、宗教组织等。政治决策则是政府试图调和这些集团之需要的结果。因此,国家政治决策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公众"团结一致的产物。最早和最杰出的多元主义者罗伯特・达尔强调说,即使在选举中获得了数量上的多数,也不能"由此推断说,除了算术意义的体现,多数还有什么其他意义……数量上的多数并不能承诺任何一致的行动:正是数量上的多数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行动的手段"〔9〕。政治的结果是政府的结果,而且最终是力图在社会团体的竞争性要求之间进行调停和裁定的行政执行者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系统或国家,越来越难以和讨价还价的竞争性利益集团相区分。虽然民主政府的决策并不能使所有利益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但是这种决策包含着利益团体的需求之间的交换与平衡。因此,政策产生于利益的边缘,形成于"民主的框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特定的政治家的努力之外〔10〕。这并不是说,选举和竞争性政党制度在决策过程中无足轻重,对于政治代表"多少对普通公民的偏好作出反应"来说,它们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选举和政党并不能确保民主国家的均衡,如果要想维持民主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利益集团的存在则更加重要。"独立的社会组织在一个民主政体中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在大规模的民主政体中是如此。每当民主的过程在诸如民族国家这样大的范围内被运用时,自治的社会组织一定会出现。而且,这种社会组织的出现,不仅仅是民族国家政府民主化的一个直接结果,也是为民主过程本身运作所必需的,其功能在于使政府的强制最小化,保障政治自由、改善人的生活。"〔11〕所以,"民主(或多头政治)与专制的区别……就是若干个少数人的政府与一个少数人的政府之间的区别。比起独裁的政治过程,多头政治的特征就是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少数人的数量、规模和差异,而这种少数人的偏好将影响政府决策的结果"〔12〕。达尔建议用"多元政体"来指称现实存在的民主制度,因为"民主"这个词容易误导人们,即往往会使人们向往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境界,即由人民来统治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一个政体的民主性,是由多个团体或者多个少数的存在来保障的。达尔认为,民主可以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当然,多元民主只能是在一种共识范围内运行的,如果没有这种共识,民主肯定会失败:"我们通常所描述的民主'政治'不过是个玩笑。它是肤浅的体现,提出的是表面的冲突。存在于政治之先、政治背后、政治之中,限制着政治并作为政治前提的是,通常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关于政治的深层共识……如果没有这种共识,那么,任何民主制度都不能经受选举和政党竞争无休止的折腾。"〔13〕虽然达尔不否认权力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但他坚持认为,比起非宪法规则和实践,宪法规则对于民主的成功是无关紧要的。他的结论是,只要民主的社会前提完好无损,民主就总是"一种强化共识、促进缓和、保持社会和平的比较有效的制度"〔14〕。达尔所说的共识的核心可归结为保障个人自由的共识,这种共识来源于一种政治制度的政治文化的深层。

(四)自由民主理论

直接民主或参与民主理论只是提供了民主的价值诉求,但由于缺乏操作性架构而无法落实到现实世界。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并不是根据它建立的,因此它不是现代西方正统的民主理论;而精英民主理论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较为真实地描述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部分事实,因此,它们已融入西方正统的自由民主理论之中,至少它们是自由民主理论的变种。但是,它们按照西方民主的实践和制度来定义民主,按照西方政体的实际特征来想象民主,并没有考察公民参与的适当程度、政治统治的范围、民主管理最合适的领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从古代雅典到十九世纪的英国一直都是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在却把它们搁在一边,仅仅回答当前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他们修改了民主的定义,坚持价值中立,使民主思想的丰富历史屈从于现状。〔15〕

然而,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价值压力的产物,民主是什么同民主应是什么是分不开的,民主只能在其理想与价值让它存在的范围内存在。西方民主的核心价值是个人自由,现代西方民主并不是根据民主原则建立的,而是自由主义的结果。正如林德布洛姆所说:"民主的历史主要来源于对自由的追求……人们保证自由的方式是构造我们称为多头政治的那种多少是民主的政体,这时多头政治成为手段,自由则是目的。民主是'对自由事业的起誓'。'为民主而战,在历史上,就是为政治自由而战'。"〔16〕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的奠基者大都是积极的自由主义者,但仅仅是小心谨慎的民主主义者,其中也有些人完全不是民主主义者。无人否认这些思想家在西方民主制度建构中的作用,如洛克、孟德斯鸠、伯克、边沁、康德、黑格尔、密尔、贡斯当、托克维尔等等,但他们也全部首先是自由主义者,其次才是民主主义者。当然,卢梭是一个例外,在他影响下的法国大革命常常被用来驳斥近代民主产生于自由主义这一命题,然而,法国民主制,是在吸取了雅各宾民主的教训和自由主义之后才最终确立的。所以,根据英美这一主干谱系,自由主义先期而至,民主接踵而来,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17〕自由民主理论才是西方的正统民主理论,其他民主理论都是围绕自由民主理论而展开的。这是因为,只有自由民主理论是价值与事实相结合的理论,它不仅从价值上为民主制度提供了建制原则,而且真实地反映了西方民主的发展进程。

在西方,自古希腊民主制短暂的实验并失败后,民主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个漫长的时期,西方人曾谈到过共和国(republic),但谈res
public(公共事务)并不等于谈民主。"公共事务"所表达的观念,指的是属于每个人的事务,或者与每个人有关的事务,这个观念本质上完全不同于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康德严厉抨击了那些把民主政体混同于共和政体的人。他指出,一切统治,不是"共和政体就是专制政体",而民主政体,就这一术语的固有意义而论,"必定是专制政体"〔18〕。远在柯尼斯堡几千里之外,并且完全在不同背景中的麦迪逊和汉密尔顿,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康德也并无不同。麦迪逊的说法始终是"代议制共和国",而从不说"民主政体",因为他认为后者指的是古代的直接民主,即"由少数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社会"〔19〕。费城会议也没有从民主角度考虑问题,它所产生的第一部现代民主国家的宪法,被它的建构者们视为共和宪法,而不是民主宪法。如果语言的历史简明地反映着历史,那么民主一词的长期湮没无闻就有着高度的重要性。萨托利认为,人们重新开始使用民主一词,必然是因为有某种新事物开始存在。尽管这是一个希腊名词,但现代人用来指称的事物却是起源于希腊以外的地方。现代民主政体和以下发现有关并受制于这一发现:不同政见、多样化和不同政见者的存在,与社会秩序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现代民主政体的理想之源在于这一原则:培育着国家的酵母和营养品是差异而不是划一。正是通过这种认识上的革命性转变,被称作"自由主义"的文明才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也正是通过这条途径才达到了当代西方民主。

其实,现代民主是由市场经济催生的,是英国人在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过程中逐渐达成的,通过使私有财产成为对抗和限制国家权力的一种安全装置的私有产权,英国人获得了个人自由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构件,并把它提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无代议员,不纳税"。对于洛克来说,财产权不仅是市场交换的基石,更是自由宪政国家的基石〔20〕。布坎南认为,宪政民主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在十八世纪哲学家们那里,人类活动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分开加以讨论的。十八世纪哲学家们的伟大发现是,在正确设计的法律和制度约束内,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行为会产生出一种自发秩序〔21〕。自发秩序的存在表明,没有国家权力的直接介入,社会同样能够达成秩序,国家没有理由再介入这个领域。这不仅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而且提供了一个制约国家权力之社会权力的生长空间。可见,现代民主是在限制政府权力过程中实现的,是自由主义的结果。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民主权观念才作为建设性因素进入政治过程之中,但这一观念是经过重要转换之后才成为积极因素的,经过自由主义修正后的民主原则,便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变成了"一切权力不属于任何人"。民主不再是"人民的统治",而是有权选举和替换自己的统治者,直接民主变成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这种民主不仅是自由主义的结果,而且个人自由还是它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因为个人自由得不到保障,统治者随时都可能剥夺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但是,民主与自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是处理国家与社会(个人)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政治技术。自由意味着对直接控制个人之措施的否弃,意味着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并预设了个人拥有某些确实得到保障的私域。〔22〕民主,按其字面理解,是人民的统治或权力。按其纯粹的和最充分的状态来说,民主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并没有指出限制权力:一切权力乃是无限的权力。由此看来,自由观念并非来自人民主权学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总是把自由和民主混为一谈,是因为现代民主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个人自由。但是,民主和自由之间的张力并没有因为现代民主包含着自由而消除,如果对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不加限制的话,专制同样有可能发生,个人自由同样会遭到侵害。民主并不能独自保护自由,其实,现代自由是以宪政来保障的,它意味着"法上有法",即使民选的政府也不得制定违背保障自由的宪法,这就对纯粹的民主原则构成了某种限制和约束。因此,在保护个人自由方面,宪政或许比民主更重要,民主必须是宪政的,宪政民主就是使民主定位于自由主义的民主。但是,民主并不等于宪政,宪政是要设法限制国家权力,民主则要在国家权力中嵌入人民的权力。

民主也不等于共和,共和意味着共同利益,不偏袒任何人的利益,而民主制度则遵循多数决定规则。然而多数并不等于全体,而且多数也不是共同体中具有持续性的一大部分人,它只是少数人在临时协议下不断变动的暂时的多数。多数规则是民主社会一项便利的决策机制,但它很容易被错误地提高成基本的道德原则。所以,在自由民主制诞生时,康德和麦迪逊们把它称作共和制,而不是民主,因为民主在他们眼里意味着多数暴政。共和民主意味着在遵循多数决定规则的同时,更加关注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和自由,不偏袒任何一方,共同利益只能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利益之和。尽管民主是建立在多数规则之上的,但它并不认为今天大多数人的观点应成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共和民主的合理性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是极少数人的观点也许明天会变成大多数人的观点。显然,少数如果得不到保护,便不可能找到一个赞成新看法的多数,因为那些把看法从多数转向少数的人立刻就会进入无权发表看法的人的行列。因此,允许改变看法不仅是个人自由的基础,而且是共和民主能够作为开放的、自我调整的政体持久存在的条件。正如阿克顿所言:"我们据以测验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自由的最可靠的标准,便是看其中少数派所享有的安全程度多寡如何。"〔23〕共和要求保障全体人的自由与利益,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自由与利益。

由此可见,西方式民主制度是自由主义加民主的产物,它既是民主的又是共和与宪政的,是一种合成物,一个复合体。尽管如此,它们毕竟是不同的事物,虽然这三股线被拧成了一条绳,但一旦拆散它,三股线也就毫不相干了。从托克维尔到雷蒙・阿隆,一般都认为自由主义和民主的基本关系就是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其实自由主义并不完全是个自由问题,民主也不完全是个平等问题。同样,并非所有的平等都是民主的成就,也并非所有的自由都是自由主义的功绩。但是这样说是大体正确的:自由主义关心自由问题,而民主主义更关心平等问题。这并不是说自由和平等毫无关系,首先,如果没有自由,人们甚至无法提出平等的要求。固然,也有一种先于自由而存在并且与自由毫无关系的平等,但那是奴隶之间的平等。因此,政治自由是所有平等权力之基本的恒久条件。自由主义本身则小心地认可法律――政治平等以外的平等,因为它对任何从上面免费赐予的平等都感到可疑。平等有一种水平方向的动力,而自由的动力则是纵向的。前者较多关心的是政治问题,而后者更关心福利问题。自由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被颠倒成它的反面,而平等的原则却有这种可能。这就是说,以自由为工具,少数或多数都不可能完全成功地被压制,而以平等的名义或以平等为手段,多数和少数都将发现自己给套上了锁链。最后,平等是我们所有理想中最不知足的一个理想。其他种种努力都有一个饱和点,但是追求平等的历程几乎没有终点,这尤其因为,在某个方面实现的平等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平等。因此,"更多的民主"往往首先意味着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形式,而是寻求更多的社会保障与经济福利。结果民主政治变成"一种为瓜分全部收入而进行的拔河比赛"〔24〕,从而使"政治"变成一个极其令人厌恶的词汇。宪政民主表明,作为一种程序,民主应该限制在政治范围之内,把民主扩展到其他领域是错误〔25〕。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财富的获得不是通过劳动或交换,而是通过投选票,那么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愿意从事生产。民主并不适用于工业和经济关系,民主不是可以实现任何事情的工具。〔26〕

需要说明的是,宪政对民主的限制并不表明宪政是反民主的,宪政其实保护了民主的前提条件――个人自由。对于任何一种真正的民主理论来说,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把价值源泉完全归结于个人。如果存在着非个人的价值源泉,或假定存在着非个人的价值源泉,那么,民主的政治程序充其量只能作为发现独立价值的许多可能的途径中的一种途径,民主政治程序就不会比其它政治程序更加有效,因为一个独裁统治者同样可以根据非个人的价值标准而声称是为了共同利益或人民利益,民主的选举过程就没有必要了。个人成为最终的价值源泉,任何人或集团都无权决定另外一个人的情形应当怎样,所谓"共同利益"只能是个人偏好集合过程即民主过程的结果。政治就成为不同的个人表达各自偏好的场合,不经选举产生的统治者在规范上就找不到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辩护的依据。所以,民主必须以个人自由的保障为基础,否则,我们得到的"民主"只不过是披着民主外衣的独裁统治。〔27〕另外,宪政之达成也离不开民主,宪政制度的运转同样需要民主为其注入活力,因为制约性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自下而上运行的社会权力,即民主性的权力。同时,自由之制度化需要个体的自觉和人们积极参与,因此,至少在专制制度下民主运动对自由之获得是一种助力,因为这时民主运动或民主程序之确立本身就是对国家权力的某种限制。〔28〕因此,宪政本身必须包含民主,真正的自由主义决不会反对民主。〔29〕

我们说自由民主理论是西方正统的民主理论,不仅因为它反映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实际发展进程,而且它还为这种制度奠定了价值基础,如自由与人权、宽容、妥协和诚信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为西方民主制度提供了建制原则。自由民主理论提供了如下建制原则:

民主原则。在这里,民主原则并不是指人民主权或人民的统治,而是指人民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利。人民作为选民,是从选举权的角度行使他们的权力,人民主权即体现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也就是选举政治,因为选举毕竟是民主的纵向结构
(被统治的民主)的最关键性起点〔30〕,代议制民主依赖于选举行为和选举――自由的、周期性的和竞争性的选举。正是在各种选举中,作为民主制游戏规则的多数决定规则才获得决定性的充分运用。当然,民主政治并不完全等于选举政治,现代西方民主兼有选举制和代议制,选举式民主虽然不是代议式民主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它的必要条件。现代选举式民主并不是直接民主,人民并不亲自统治,而是选出统治他们的代表,直接民主则是没有代表和代表传送带的民主。简单地说,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但是,选举必须以自由舆论为前提,没有自由舆论的自由选举是毫无意义的。

宪政原则。宪政的核心含义,就是用宪法制约绝对权力以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31〕宪政是美国人对英国法治观念的一种提升,它提出了法律的等级观即"法上有法",即使民选的政府也不得违背保障个人自由的宪法。也就是说,任何权力都不应当是专断的,一切权力都应当为更高级的法律所限制。〔32〕因此,宪政是和法治(rule
of law,法律的统治)融合在一起的,而反对以法而治(ru1e by
law),后者只是把法律作为统治的工具。宪法本身即是一种对权力不信任的行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33〕宪政制度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其目的在于制约和限制任何绝对的权力并保障"有限政府";另一方面是个人权利制度,它为政治权力划定了疆界,为私域提供了屏障,是政治领域与非政治领域的分野,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底线。这两方面的制度是紧密相联的,如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制度对确保个人权利不受践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个人权利制度使社会滋生了制约政治权力的力量,因此,它也是一种民间制约的方式。

共和原则。从词源学上讲,"共和"的意思基本上相当于公共利益(commonwealth or common
weal).麦迪逊解释道:"如果我们为了就不同政府形式赖以确立的不同原则而寻找一个标准,我们会将共和定义为(或至少会将这一名称给予)一个直接或间接从人民大众中获致其所有权力的政府,而且由那些在有限时期内品行良好的掌权人所管理的政府。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政府应从整个社会而不是从这个社会中它所认同的极小部分人中产生。"〔34〕共和把政治权力看成一种"公器",它既不为任何人所私有,也不偏袒任何人的特殊利益。民主并不能保证这一点,单纯的民主原则极易导致多数人专制。在现代,共和原则已融入自由民主之中。

二、现代西主民主的基本制度

我们说过,自由民主理论为西方民主提供了建制原则,但原则不等于制度,作为人类理想的民主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实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制度是现代西方各国民主制度带共性的东西,直接体现了制度的民主性;第二个层面是指政府制度。

第一层次的制度有:

(一)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如果说选举制度的形式,是近代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势力反复斗争的产物的话,那么,普选权的确立则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正像马克思在评论"伦敦工人协会"发起的争取普选权的"人民宪章"运动时所指出的那样:"普选权就等于英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因为在英国,无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里,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35〕

普选权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使人民主权原则落到实处。不过,普选权的实现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十九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这是支配社会的发展的不变规律之一。选举权的范围越扩大,人们越想把它扩大,因为在每得到一次新的让步之后,民主的力量便有增加,而民主的要求又随其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没有选举资格的人奋起争取选举资格,其争取的劲头与有选举资格的人的多寡成正比。最后,例外终于成了常规,即接连让步,直到实行普选为止。"〔36〕

在西方,取消对选举人的财产、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等资格的限制,差不多花费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直到二十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普选制意味着只有公民选举产生的公共权力才具有合法性。这既是一种政治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向世人宣示,公民有权选择公共权力机构。如是,普选权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普选权的功能在于,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有序的方式即公民普选的方式实现公共权力机构的产生、让渡与更替。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制度保障,它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人民主权原则、社会契约原则,以及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利的实现形式,而且是公共权力机构运作机制的制动杠杆,因此,现代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普选制产生的政府是民意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权力则置于人民的监督与制约之下。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说:"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和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在西方,选举是一种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不仅是表面上的投票行动,而且是一种民主秩序的构建方式:权力是由下至上逐级授予的,掌权者是由下至上选举(选出来,举上去)的。选举应当是秘密的(不因投反投票受到惩罚)、公平的(每一票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在投票与计票中不得作弊、不得贿选)、自由的(可以在不同的候选人中间作出自由的选择,可以去投票也可以不投)、有效的(例如所投的选票不能被任意重复计算或任意作废).不言而喻,西方发达国家的选举制度贯穿着自由民主的精神,尽管它可以成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但是,从本质上讲,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维持政治统治的工具。

(二)代议制度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代议制民主。在某种程度上,代议制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同义词。在制度层次上,代议制度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在代议制民主中,人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和行使立法和统治权。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由经普选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它是西方民主政体的"中枢和支配力量"〔37〕,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作国会(如美国).议会议决事项如法案或决议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预算的通过与监督权和行政监督权。为了防止草率立法,对议会的立法程序通常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英国议会的传统,国会制定法律须经过"三读"程序,即议案在全院会议中提出时宣读标题(在下议院中已简化成列入国会记录)算"一读",在全院或全体委员会审议开始时进行"二读"(全文),最后表决前进行"三读"(也仅宣读标题).〔38〕在今天,代议制度通常要求对成年公民的选举权不得有任何限制;选区的划分基本公平,公职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基本公开。

有些国家的议会只设一个议院,有的国家的议会设两个议院。前者被称作一院制,后者被称作两院制。在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中,上院(又称贵族院、参议院、联盟院)一般由州、省或地区的代表构成。在上院,每个州和省通常有相等的代表,而不论它们在人口与面积上的差异。下院(又称众议院、国民议会、联邦议院)则通常完全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上院议员的产生有多种形式,如直接选举、间接选举、政府提名元首任命。在有些地方的上议院的席位甚至可以世袭。现在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都实行两院制,几乎所有的联邦制民主国家和大国民主都实行两院制。与一院制相比,两院制有更多的优越性,在大国尤其如此。两院制比一院制有更大的代表性,能充分代表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和职业的不同的利益要求。两院之间在立法上的配合与牵制,一方面使得立法机构能够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任务,同时又通过赋予上院以一定的复议权来避免草率立法。实行两院制还可以防止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因立场分歧出现的僵局,因为两院中总有一院可以发挥协调作用。

由于议员的职责是行使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立法知识和能力,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善于归纳和反映选民的利益与要求,能代表人民行使"人民主权"。所以,在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议员大都由政治家(政客)充任。

(三)政党制度

西方自由民主遵循多数决定原则,这就需要特别关注少数人的权利。因为所谓多数与少数只是一种临时的组合,多数和少数随时都在变化,面对不同的问题多数和少数会有不同的组合。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少数,在另一个问题上则可能是多数。因此,少数的一方应有权利争取他人的支持,使自己的意见有朝一日成为多数,而组成政党则是凝聚支持、由少到多的一个重要途径。少数派需要通过政党的形式积累扩大力量,多数派需要靠政党的形式去巩固自己的力量。因此,民主政治下各方的人士都离不开政党。不同政党的不同政见和政策方案的存在为选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所以,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又可称作政党政治。

政党现象的法理基础,是民主国家肯定并保护公民的结社自由和参政权。公民可以自由地结成政党来参与政治,通过竞争获取国家权力,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国家权力归哪个政党所掌握不是由宪法规定的,而是由自由、公平、竞争性的选举决定的。

但是,一个国家采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不同的选举制度对相应的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促成和巩固作用。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是在现实政治中逐步形成的。民主并不等同于两党制。民主政治要求开放政权让各种政治组织自由竞争。西方国家的政党,最早起源于议会内的派别,由于政见的分歧逐渐形成议会党团,随着普选权的扩大,又由议会党团发展成社会性政党。不过,西方国家的政党实际上都是极其松散的政治联盟,都是为大选而设立的。以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为例,作为两党党员的主要标志是他在选民登记时声明属于哪一个政党,既没有入党手续,也不必交纳党费,而且即使声明已属于某一政党,也可以在选举中改投他党的票,即跨党投票。

政党政治是民主选举和代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现代政治中,竞争和对立是自由民主中的常态;只要各个政党之间彼此宽容妥协,相互监督制衡,遵循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参政议政,就不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武力的对抗。

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赢得竞选。党的全国性常设组织――全国委员会无权向各州党组织下达命令。各州党组织及全国代表大会之间,几乎是各自为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只是为竞选总统而每四年召开一次。正如美国政治学家C.罗西特所描绘的:"这一大会仅仅是为了选出一个总统而由'五十个大公爵领地'(指五十个州的党魁)和'千百个小男爵领地'(指地方上各党魁)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39〕两党公开推行政党分赃制,即竞选中获胜上台的人以官职或其他特权赠予自己的亲信和竞选中支持本党的人。从总统到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这种手段。美国的政党制度如此,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制度也无不如此。

(四)分权制度与司法独立

遵循宪政原则,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分立的,由宪法授予不同的机关来行使,分别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个部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意味着三个部门之间不是服从与支配关系,一个部门无权撤销另一个部门,也不能把自己的权力完全交给另一个部门去行使。非司法机关不得握有属于司法机关专有的司法权。广义的分权制度还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在西方民主政治下,联邦制和地方自治是实行纵向分权的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人喜欢用数字说话,把西方国家的分权制度叫做"三权分立"。其实西方人并不这样说。事实上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分权制衡原则,也绝非只限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这"三权"之间。美国是公认的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我们的出版物都这么说。其实,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到现在,从来就不仅仅限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而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少还包括联邦政府(中央)与州和地方政府(地方)的分权制衡关系,国会中的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分权制衡关系,州政府内部的分权制衡关系,联邦法院系统与州法院系统的分权制衡关系,等等。

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为了防止权力专断以保障"有限政府"。他们还用个人权利制度来划定权力的界限,把二者连在一起即司法独立。在西方人看来,独立的司法,是保障"一切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司法独立,指法官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其中包括:(1)司法组织独立。(2)司法审判独立。仅依据法律,不得依据非法律的文件或政策。因此,法官不受上级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指挥或命令,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只能在一审宣判后,依上诉程序变更其判决。在法官进行审判时不得受到任意干预。(3)司法人事独立。为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必须使其不畏权势,不计进退。

法官的不可更换制。这是指法官在任期届满前非经弹劫,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多数国家都实行法官终身制,如法国、荷兰、英国、爱尔兰、卢森堡、加拿大等。有些国家,法官有一定任期,可以连任,任期一般都比较长,如瑞士联邦法官任期六年,日本一般是十年。但不论是终身任职或定期改选,都是实行法官在任期届满前"不可更换"的制度,以标榜法官职务的神圣不可侵犯。该制度主要是为了限制行政权力,从实际上和精神上保障"法官独立"和"法官公正"。多数国家还规定:弹劾法官,只限于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严重罪行,而不得涉及失职行为。法官在法庭中履行职务,其言论不受追究。

法官专职制。西方国家普遍规定法官(治安法官除外)不得兼任行政职务,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兼任其他营利的职务(教学除外),也不得具有政党身份或从事政治活动。

法官高薪制。许多国家规定给予法官高薪待遇。此外,各国普遍规定,法官出差费用不受限制,实报实销。西方国家认为,给予法官高薪,使其生活安定富裕,就不会发生贿赂、营私和舞弊的现象,就可保障法官公正无私。

法官退休制。各国一般都规定法官到达一定年龄可以退休,退休后可以拿到优厚的退休金。美国联邦法院法官,凡年满七十岁任职满十年或年满六十五岁任职满十五年者,可领取全薪退休金。实行以上法官保障制度,就可以保障司法独立,法官不受党派和集团影响,保持公正无私等等。

(五)军队制度

军队的政治中立与国家化是西方民主国家的铁律。它们规定,军队不可介入政治与选举,不能进入立法机关,因为军队若是被政治化,介入党争,或被赋予过大、或过于弹性的权限,便有造成军人干政的危险性。若用军队来处理党争,就会使正常的政治纷争暴力化。

西方民主实行军队国家化的标志有三个:一是由文官来管理军队,表现为国防部长必须由不穿军装的文职人员来担任。军队的重大决策,包括预算、给养、战略方针甚至军事行动的最高决定权都掌握在文职人员手中,最高总司令由文职人员来担任(通常是国家总统),这里当然不排除在决策时充分听取高级将领的意见。二是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以军事为职业,不得经商,不得从事除军事之外的其他活动。三是军队的政治中立化,这意味着军队必须与一切政党彻底脱钩,政党撤出军队,军人不得组成政党或加入任何政党,军人必须退出立法机关,不得担任议员。在一个国家,军队的政治化程度越低,发生政变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英美这些军队高度非政治化和国家化的地方,政变的可能性等于零,即使是毫无军旅生涯的总统,也完全不必担心军人有反叛的企图。军人不必为政见的分歧做无谓的牺牲,老百姓也免于战乱之苦,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层次的制度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议会制

议会制是议会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的简称。议会是由大选产生的,内阁则由议会产生,并必须对议会负责。获得议会中多数议员支持的个人、派别、政党或政党联合就取得了组阁权。一旦失去多数的支持,则或更换内阁或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内阁首脑(总理或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阁员由政府首脑从议员中挑选产生,并经国家元首任命。如果议会对整个内阁的执政能力失去信任,或议会拒绝通过内阁的重要议案,或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投票时,内阁或要辞职,或要解散下院,举行大选。如果大选后原执政党仍占多数,并对内阁表示信任,内阁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内阁必须辞职。各部部长如果被议会判定对其部门管理不善,亦须引咎辞职。

议会制是最早出现的现代自由民主的制度形式,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议会制民主政体的国家。因英国的议会设在威斯特敏斯特寺,故议会制民主政体又被称作威斯特敏斯特模式。英国的议会制政府是内阁负责的政府,立法与行政结合在一起,英国内阁是下议院多数党的代表,多数党的党魁自然出任首相。采用英国议会制模式的国家,有希腊、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荷兰、卢森堡、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北欧诸国等。

(二)总统制

美国是总统制的最典型的代表。与议会内阁制不同,在总统制下,总统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是由公民以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总统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全体人民负责。总统领导的内阁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总统负责,故内阁成员不必也不得具有议员的身份。议会无权更替政府,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除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外,通常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而不论其是否有从军的背景。对于美国总统制,我们最容易误解的是把总统及其管辖的机构称为政府,实际上,总统及其机构并不等同于政府,它只是政府的行政分支。人们通常所说的"克林顿政府"一词中的"政府",英文原文是"administration",其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而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文原文是"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但也有"行政管理"和"管理机构"的意思。在英语世界里,至少在美国,人们从来不随意混用这两个词,克林顿名字后面从来没有跟过"government"这个"政府",跟在他后面的一直是那个绕口的"administration",因为克林顿并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而立法和司法这两个分支他管不着。但他又在对外事务中充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有时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常常说了不算,还经常狡辩说是他做不了主,所以在和美国不同的国家交往中很容易引起外交麻烦。可是美国总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实质上的一国之首,有些事情他的确做不了主。

(三)半总统制

这种体制表面上是议会制与总统制的混合,但实际上不过是总统制的一个变种,在这种体制下,总统的权力远远大于总理的权力。总统不仅有权解散政府,也有权解散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在半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往往大于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这种体制最早是由法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确立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的多数新兴民主国家都实行半总统制,如韩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利亚、波兰、捷克、南非等。

三、现代西方民主的运行机制

制度只是一些构件,整个制度不过像一部机器。要使制度运作起来,就需要人们不断地为这种制度注入活力。在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运行机制。

(一)参与机制

民主作为制度,它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指不以政治为职业的普通公民。政治参与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自愿性,即政治参与是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政治事务、公共决策的行为;二是选择性,即公民参与政治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是公民的"权利",即公民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权利"是一种资格。"权力"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具备一定资格的权力主体要求客体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在民主政治下,公民的政治权力也许各不相等,但所享有的基本参政权利应是一律平等的。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一是以竞选活动为中心的选举参与。竞选是西方国家决定政府、议会公职人员的通用形式,随着普选制的逐步确立,选举参与就成为公民最基本的参政活动。英国的选举法直接称为"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西方学者把普选制干脆称作"群众民主制度"〔40〕。美国是民选职位最多的西方国家,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暨地方政府有五十多万个民选职位,参与各级公职的竞选者每年约一百万人。频繁的选举活动,是选民主动、具体地表达自己政治偏好的机会。因此,围绕竞选活动而形成的公民选举参与,就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形式。

二是以公民行使创制权与复决权为内容的投票行动。在西方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最终生效,往往要由公民投票决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在戴高乐执政时期,凡发生重大事件,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他就举行公民投票。1958年他主持制定的宪法还对公民投票作了具体规定。1969年4月,戴高乐提交的法案被公民投票否决而不能付诸实施,戴高乐也因此辞去了总统职务。据利普哈特1984年的统计,从1945年到1980年间,在二十一个西方国家中,总计举行过二百四十四次公民投票,其中有一百六十九次发生在瑞士。〔41〕公民投票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有效地分割了代议制的立法权,甚至可以削弱党派的作用,使政府的公共决策广泛获得公民的支持而更具有合法性。

三是以组织社团或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方式,通过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法院诉讼、为公职候选人捐助竞选费用以影响选举结果、每年公布他们评议国会议员的结果以影响议会决策等等手段,影响政府和议会的决策过程。

四是以公民自发行为为特征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公民自发地与议员、政府官员进行个别接触,或访问、或写信,反映情况,表达自己的诉求。公民也可以采取集体请愿、示威游行等方式对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就相关问题采取改革措施或改变态度。在西方国家,由于新闻媒介是开放的、中立的,因此,公民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是在地方性事务中直接参与。地方性参与或地方性自治(乡镇自治)体现了参与的真正含义,即亲自参与和自发自愿的参与。"参与是微型民主的本质,或者说,它为上层结构即民主政体,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结构。"〔42〕由于地方性事务和公民的利益紧密相关,极易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很高。正是在这种自治性参与的实践中,人民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起来,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培养了自己的参与能力,从而为实现大范围的民主政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因此,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就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存在大量由人民实行自治的乡镇组织。〔43〕

参与机制,在西方被认为是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衡量参与的标准是自愿性和选择性,并不是参与程度和数量的高低。因而,扩大公民参政的渠道和机会,并使这种参政活动能够对政府的权力起制约和监督作用,才是参与的关键。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不保障对政治事务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享有同等的影响力,就像市场经济不保障每个人占有等额的财富一样。它保障的只是每个人具有同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和自由,至于把这些权利行使到什么程度是每个团体和个人自身的事情。

(二)竞争机制

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政治竞争。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现有的政治权力总是少于人们希望获得的政治权力。因此,政治权力的"供需矛盾"总是十分突出。总统、主席、总理、部长、议员的权位总是有限,而追求这些权位的人却无穷多。这样,个人与个人、党派与党派之间难免要围绕这些权位展开激烈的竞争。只要权力的"供需矛盾"一天存在,对权力的竞争与角逐就不会休止。而且,与商品的短缺不同,权力的"供需矛盾"无法通过无节制扩大权力供应量来缓解。

西方民主政治竞争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程序的确定性;二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竞争的游戏规则是公开的、确定的,而竞争的结果在竞争(如大选)发生之前对当事人和局外人来说都是完全不确定的。例如,在美国,竞争总统职位的程序是公开明确的,但候选人中究竟谁能当选,在大选举行之前是完全不确定的。

西方国家的政治竞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竞选;二是考试。

竞选,分全国性竞选和地方性竞选。全国性竞选是指总统竞选和议会议员竞选;地方性竞选是指州(郡、省)、地区的竞选,包括州(郡、省)长和市议会议员的竞选。政党是竞选的主要组织者,各国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以美国为例,为了参加竞选,共和党和民主党都要推出本党的候选人,公布竞选目标,提出竞选纲领。美国的总统选举(联邦选举)候选人是从各州的预选中产生的,即"总统预选",然后再在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定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副总统候选人,并通过竞选纲领。竞选纲领是该党向选民宣示的一旦当选后所要推行的基本政策,以便使选民可以在两党不同的纲领之间进行选择,并授权候选人在获胜后履行该党所作出的承诺。在美国,由于政党的衰落,候选人以自己的密友和忠实追随者为核心,组成庞大的竞选班子,制定竞选策略和方法,指挥一大批雇佣选举专家安排候选人的活动日程、筹募竞选经费、发布新闻。竞选的过程始终围绕如何争取选民的选票而展开,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西奥多・怀特所说:"如何把他们自己个人风格的形象在美国公众的感情中确立起来,而同时又把这个形象与他们试图打进美国公众心目中的那些问题联结起来",是竞选的基本策略原则〔44〕。此外,还要确定竞选方法、选择竞选的重点地区和应重点争取的选民。随着电视的普及,他们利用电视树立候选人的形象,向选民"出售总统"。竞选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美国总统选举年,各级公职(总统、国会、州长、州议员等等)竞选费用,据统计,1984年为十八亿美元〔45〕。竞选经费主要来自候选人本人及家族、公民个人捐助,公私及利益集团捐款,本党资助,政府补助等等。其中,公司和富豪个人的捐款("肥猫")是主要来源。他们通过向候选人捐款影响选举结果和新政府的政策。尽管联邦选举竞选法对竞选费用、公司或工会向联邦候选人捐款有种种限制,但是,直接的捐款被限制住了,间接捐款的大门却被打开了。"用金钱买议员"的现象司空见惯,公司、工会、利益集团建立"政治行动委员会",变个方式为竞选提供经费又大行其道。所以,西奥多・怀特揭露说:"抱有很好意图的人们试图把用金钱买卖的家伙驱逐出圣洁的殿堂,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但是,"这些政治行动委员会(PACs)使用金钱来购买政治影响力和试图影响国会及总统的做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现在买通各种路子已是公开的事情了"〔46〕。另―个美国资产阶级政客公开宣称:"金钱是政治的母奶。"〔47〕由此可见,在西方国家,竞选是非常富有的候选人和有大财团支持的候选人之间的角逐,平民百姓是无缘跻身其间的。这为西方民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资产阶级烙印,其虚伪性是不言而喻的了。

西方国家政治竞争的另一种形式是考试,即用公开考试竞争的方法录用各级政府公职人员,凡未经考试、没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担任任何行政职务。英国是最早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的西方国家。英国称经公开考试录用的政府公职人员为"文官",法国称作"公务员",美国称作"政府雇员"。他们几乎无例外地强调要遵循机会均等、公开考试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二战以后,各国陆续完善了考试制度的法规并大力推行改革。英国虽然没有关于文官制度的总法规,但却有单行的法令与条例。1944―1945年,英国政府实行了文官新训练计划和新考试方法;1968年政府又吸纳了富尔顿报告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法国在1946年颁布了《公务员总章程》。美国国会1978年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各国均设立了相对独立的考试委员会主持公开考试,严格程序,确保考试竞争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西方民主政治十分强调文官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明文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竞选活动。考试,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对于净化政府公职人员队伍,保证公职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避免在用人问题上产生腐败,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预防性的屏障。

(三)制衡机制

分权的目的是为了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以权力牵制和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是制衡机制的核心内容。"权力分立"不等于"分配权力",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各种政治权力的"绝对分开",而是既分立又互相制约,并保持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政治权力部门都应通过某种方式来牵制其他部门,"防止几种权力逐步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最大保证,就在于授予主管每部门的人以必要的宪法手段和个人权力,用以对抗其他部门的侵犯"〔48〕。

按照美国宪法,分立的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就是国会有立法权,以法律的形式约束总统,但国会制定的法律只有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而且总统还有权加以"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即当众、参两院都以三分之二票通过)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驻外使节、各部部长、各行政机关首长、联邦法院法官,但需经国会同意。总统与外国缔结条约需参议院三分二票通过。国会还有复选总统和副总统、弹劾总统及一切行政官员的权力,而总统又有权制约国会,介入立法领域。他可以向国会提出咨文、提出法案,在特殊情况下以行政特权为由建议两院召开立法会议,还可以通过本党议员、议会党团领袖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等。这是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而就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言,总统有权任命包括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内的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使法院无法对其进行法律追究。总统还控制着司法系统的警察、监狱等机构,此外还有行政裁判权等。但是法院也有制约总统的手段,联邦法院的法官虽然由总统任命,但一经任命即可终身任职,所以法官可以不依附于总统,甚至作出不利于总统的裁定。法院还享有司法审查权,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可以对违反法律的一切行政官员进行法律追究。

再就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言,国会有权同意或否决总统所任命的法官,有权对法官进行弹劾,国会所通过的法律一旦生效,法院必须执行。然而,法院可以审查国会的立法是否违宪,若宣布为违宪,即中止执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具有判例的作用,判例实际上是法院的一种立法手段。不过,国会也有推翻判例的办法,那就是制定宪法修正案,只要经过四分之三的州的批准,修正案即可生效,而无须总统签署,法院也不可宣布其违法。

在作为立法机关的众、参两院之间,分权制衡原则也得以体现。《联邦党人文集》第六十二篇确认两院制也是一种保护民主的手段:"两个截然不同的机构要谋划僭夺民权或背离职守,就必须取得一致的意见,否则只要有一个机构有野心和腐败就足以这么做了。这样一来人民就得到了加倍的保护。"

此外,联邦与各州之间也强调分权制衡原则。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只拥有少而明确的权力,"剩余权力"都归州政府,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对此作了规定:"凡宪法所未授予联邦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这一规定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是联邦与州之间分权的基础。后来,美国又用第十四条修正案制约州政府的权力,因为州政府同样存在侵犯个人自由的可能性。该修正案规定:"凡在美国出生或归化美国的人,均为合众国的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于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人,不得拒绝给予法律的平等保护。"这一条修正案的意义,在于原设的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权利法案"被扩展到州政府,标志着州政府也必须遵守"权利法案"的开始。

分权制衡机制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普遍建立起来的权力运行机制。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最具代表性。由于历史传统的因素和政府体制上的因素,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分权制衡机制虽然不如美国那么严整、规范,但却都没有偏离这一基本原则。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行政权力逐渐在扩大,议会的作用有所下降,过去以立法权为重心的平衡(即所谓"议会至上"),正在向以行政权为重心的平衡(即所谓"行政专横")转移。1933年罗斯福总统权力的扩张和1958年"戴高乐宪法"的颁布,是美、法两国国家权力结构变化的标志。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权力重心也由下院向政府转移,政府几乎控制了议会。分权制衡机制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四)纠错机制

在西方国家,为了使民主政体正常运行,普遍建立起纠错机制。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之中。定期的、公正的、有效的选举,是一种根本的纠错手段,而分权制衡、两院制、法治、司法独立与司法审查、在野党、利益集团、新闻言论自由等,则是经常发挥作用的纠错机制。鉴于有些内容已在相关章节中述及,这里只着重介绍在野党、利益集团、新闻言论自由作为纠错手段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所扮演的角色。

所谓在野党,是指暂时未获得执政权,但在议会中却拥有相当席位的政党。有的国家称之为反对党。在野党的存在,迫使执政党不得不谨慎施政,不敢滥用权力,也不敢懈怠。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执政党的制约和威慑力量。在野党以议会为阵地,通过质询、辩论等形式追究政府的活动;在议会外,还可以利用电视、报纸、公众会议批评政府过失,进行宣传;在野党还可以对政府提出的议案挑毛病,使之尽可能地完善,符合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在野党的存在及其活动,有利于协调资产阶级和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党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稳定。英国有人称赞反对党的存在,"是十九世纪对政府艺术的最大贡献"〔49〕。

在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成千上万个利益集团。这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具有纠错的功能。这些集团代表某种特殊群体的利益、要求和目的,它们虽然不以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为目标,但却通过院外活动,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利益的政策。他们派出代表常驻立法机构所在地,设立办事处,与议员密切交往,聘请说客充当"走廊议员",游说议员,邀请议员参加各种社交聚会,提供免费旅行,赠送礼品;支持议员竞选,提供捐款、贿赂和有关情报,来影响议员,使其支持或反对某一法案的通过。他们还向司法机构、行政机构派出代表,接受咨询,与政府进行对话,在政府中寻找本集团的代理人。此外,有时他们还利用抗议、游行示威、罢工甚至骚乱等激烈手段,通过发动大规模舆论宣传向政府施压。例如,1972年美国(环境)"保护协会"收集了许多乱倒有毒废料引起公害的实证,在报纸、电台、电视上广为宣传,引起公众极大关注,最终迫使议会很快通过"处理有毒废料法"。利益集团在美国被一些政客称作"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隐形政府"、"无形帝国",说它是民主多元主义制度的本质内容。〔50〕表面上看来,这一状况很容易滋生政治腐败,但实际上它们也平衡了各种利益冲突,使任何利益集团都不能占绝对优势,因为利益集团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集团都不能阻止其他集团的活动。在现代西方国家,众多利益集团平等的生存和活动,在当代西方民主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纠错作用。

新闻与言论自由,是西方民主政治纠错机制的重要方面。西方国家一般都有新闻与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在美国,人们把出版自由、批评权利、报道权利看成是民主制度理论的固有权利。新闻学家威金斯说:"公民了解的权利――有权了解政府的活动,使用政府部门的文件、记录,是民主制度理论的固有权利。"〔51〕196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消息自由法",1967年生效,确立了除涉及国防、外交政策文件、私人信息、贸易秘密以及由其他法规保护的秘密外,凡联邦政府掌握的档案可以供任何人检查和抄录(复印),如果拒绝公开某一份文件,可以向联邦法院起诉。1967年国会又制定了"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法",要求联邦政府属下的五十个多个委员会和机构的会议公开举行;因某种理由需要举行秘密会议,这一理由须得到该单位的首席法律官员或法律顾问的认可。1970年,四十五个州制定了法律要求公开政府会议记录,公开举行处理公务的会议。由于美国的新闻媒体是私营,具有独立于政府、政党之外,不受政府和政党控制的独立法人资格,因而成为监督政府行为的纠错手段。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指出:"报纸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52〕美国布鲁斯金学会会长布鲁斯・K.麦克劳里说:"新闻界是公共政策机构,其作用不亚于总统、法院和议会,在阐明政府程序时理应有一席之地。"〔53〕

按照美国民主的观点,新闻媒体是为公众而不是为政府服务的,表面上扮演了"政府的批评者"的角色,但是,从本质上看,它是以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利益为宗旨的。这一点,特别是在竞选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总统候选人正是在报刊上和电视屏幕上被制造出来的、被毁灭掉的。"〔54〕当然,新闻自由也使政府的丑闻、腐败、渎职行为、不当政策得到及时的揭露和批评,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政府官员陷于困境,甚至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我们应当看到,新闻媒体的根本动机,充其量只不过是纠正资本主义政治运行中所出现的某些错误,并非是要从根本上颠复资本主义制度。恰恰相反,他们处处事事都是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准绳的,所以,西方人直言不讳地把新闻媒体称作是制约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第四种权力"。

(五)法律机制

在西方民主国家,法律笼罩一切。自由民主国家就是法律统治的国家,宪政也就是政治问题的司法解决。各种制度是由法律规定,各种活动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都是在法律之下进行的。这里的法律,其核心是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的保障,并不是指国家用法律统治人民,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法律。西方民主制度的运作离不开法律,没有法律的统治也就没有民主。首先公民参与政治不能没有法律,是法律赋予人民以选举权,当其选举权受到侵犯时,又是法律保障了他们的选举权,是法律在纠正选举中的舞弊行为,是法律在监督选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在西方人看来,没有自由舆论的选举是毫无意义的选举,又是法律提供了人民自由舆论的空间和平台,提供了舆论沟通的渠道。在重大事务上。法律同时还提供了全民公决的权利。不仅如此,法律还为人民提供了其他多种多样的参与方式,如它使人民在地方性事务中能够直接参与,并拥有决策权。因此,没有法律,政治参与是无法想象的;法律规定了政党竞争方式和手段,使政党竞争有序化,避免了你死我活式的流血斗争,是法律确保了权力的和平交接。各种权力机构的权力,是由法律分割并予以明确的。各种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也必须遵循法律。没有法律,在权力分立的国家,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权力的勾结、权力之间的倾轧与互相推诿责任,而不是"有限政府"的保障。在纠错机制中,人们常常看到新闻机构的巨大作用,如美国新闻记者对"水门事件"的揭露是导致尼克松下台的重要原因,但新闻的作用只是暴露事实真相,最终使尼克松下台的是美国的法律和司法程序,事实必须纳入法律程序才会起到纠错的功能;政府是在法律之下和法律之中运转的,法律划定了政府的权限,即使民选的立法机构也不能制定侵犯个人权利的法律,法院会根据高级法即宪法纠正立法机构的立法活动。"法治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它把这个范围限于公认为正式法律的这种普通法规条例,而排除那种针对特定个人或者使任何人为了这种差别待遇的目的而使用政府强制权力的立法"〔55〕。或许在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赋予了人们权利与自由,使个人挺立为权利主体,这是自由民主的根本基础。所以,自由民主也就可以称为"合法型民主"〔56〕。

四、余 论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也不是实现民主的惟一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民主的全部内涵,"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宣称独占了此中的奥秘"〔57〕。

即使在西方,对它的批评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左派不满意这种民主,是因为这种民主是一种富人的民主而不是大众的民主。在他们看来,在实行自由民主的国家,政府往往被少数政治精英所把持,而普通民众则被排除在外。它不能也不可能体现人民主权的实质,因此,自由民主是伪民主,不自由。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人民民主,自由民主最多是一种初级的民主,是一种因直接民主一时不具备实现条件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凑合的权宜之计。一旦条件具备,应放弃自由民主,改行直接民主。与完美的全民民主相比,作为民主的初级阶段,代议民主是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少数人的民主。它的形式和内容相脱节,原则与实践相矛盾。直接民主才是最高级、最完备的民主,其形式与内容相一致,原则与实践相一致,比代议制民主优越千百万倍。因此,他们认为,只有直接民主才可能通过允许所有人参与统治,才能给所有的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多元主义民主论者后来也认识到,多个权力中心的存在并不能保证政府完全平等地倾听他们的声音。很显然,许多团体并不拥有在国家舞台上与强大的院外集团或社团相抗衡的资源。林德布洛姆就此解释说:"因为市场制度中的公共职能掌握在商人手中,那么当然,就业、物价、生产、增长、生活标准、个人的经济保障等等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政府官员不能对实业家如何发挥职能漠不关心。衰退,通货膨胀,或其他的经济危机,都可能推翻一个政府。所以,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照看实业家们履行他们的职责。"〔58〕一个政府的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议程,而西方民主这种议程至少是有利于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西方民主植根于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这个制度把一种"特权地位"系统地赋予了商业利益。按照达尔的看法,所有有兴趣探讨民主制度中全体公民原则上的自由与实际的自由之间关系的人们,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其他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家对它同样表示了不满,在哈耶克看来,现在很难在极权国家与现代民主国家之间指出一条确定的界线,因为法律已变成立法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政治工具"。现代立法机关已经获得太多权力,同时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为不断变化的多数和利益集团寻求更多的利益。在追逐私利的政治市场中,立法机关要求免除宪法限制,而把宪法规则和传统抛到了一边,这种情况要求对"民主政府的机构做出根本性改造",尤其是立法机关的权力、职能和限度〔59〕。因此,在他们看来,作为民主政治之现代形式的代议制是有问题的。代议制民主政治是上个世纪为适应产业革命初期的政治需要制定出来的,自那时以来,它没有多大改进,这种政治技术包含着一种根本的内在不平衡性(公共行动利益分配的集中性和费用分配的分散性),使国家的增长只能损害市场和公民社会。正如布坎南在其《自由的限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时代面临的不是经济方面的挑战,而是制度和政治方面的挑战。也就是说,"在美国宪法和其它宪政民主的宪法中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自由这一目标上,那些制定了美利坚和法兰西自由宪法的国父们失败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存在着自我毁灭的因素,应该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新的表示民主的方式〔60〕。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觉悟,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在揭露自由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与反人民性,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西方民主在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61〕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之处在于科学地、全面地看待西方民主,区别了西方民主的实质与形式。当代西方民主在实质上是反人民的,但并不等于其形式也毫无可取之处。的确,实质必须通过形式才能实现,形式必须与实质结合才有意义。然而,实质的实现并不必定套在惟一的形式上,同一形式下也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如果不比实质更重要,那么,它至少和实质一样重要。所以,恩格斯反复强调:"如果说有什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62〕"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63〕列宁在1915年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借以推翻资产阶级、获得胜利的社会的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64〕因此,"民主共和"作为一种政体形式,与市场经济一样,资产阶级可用,无产阶级当然也可以用。只不过资产阶级是用它来欺骗人民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我们则是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使人民当家做主。

注释:

〔1〕(英)奥维尔:《政治与英语》,载《奥维尔文集》,董乐山编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162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25页。

〔3〕〔4〕(法)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冯克利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7、305页。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Pateman,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7〕R.Miches,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Free Press,1966.

〔8〕(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5~356页。

〔9〕(美)达尔:《民主理论前言》,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6页。

〔10〕D.B.Truman,The Governmental Process,Alfred A.Knopf.,1951.

〔11〕(美)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2〕〔13〕〔14〕R.A.Dahl,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p.133,132~133,151.

〔15〕〔5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王浦劬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324~329页。

〔16〕〔58〕(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6~237、250页。

〔17〕〔30〕〔42〕(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146、122页。

〔18〕(德)康德:《论永久和平》第2节,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9〕〔34〕〔4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十、三十九、五十一篇。

〔20〕见(英)洛克:《政府论》,瞿居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七章。

〔21〕〔2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2~381页。

〔22〕〔5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8、6页。

〔23〕Acton,The History of Freedom and Other Essays, Macmillan and
CO.Limited 1919,p.4.

〔24〕ConradP. Waligo rski, The Po1itical Theory of Conservative
Economist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0,pp.101~125.

〔25〕F.A.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outledge & Kegan Paul
l982,pp.472~478.

〔26〕〔29〕参见张辰龙:《在自由与民主之间保持张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美)史蒂芬・霍姆斯:《先定约束与民主的悖论》,载埃尔斯特和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潘勤、谢鹏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美)萨托利:《"宪政"疏议》,载《公共论丛》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3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上册,第15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90页。

〔3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1页。

〔37〕见(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熊希龄、吕德本译,前言部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8〕〔39〕〔47〕参见沈宗灵:《美国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1、40、57页。

〔40〕(丹麦)福尔默・威斯蒂主编:《北欧式民主》,赵振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41〕〔51〕参见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447页。

〔4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第5章,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4〕〔46〕(美)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29、7页。

〔45〕〔53〕〔54〕参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245、104、147页。

〔49〕杨祖功、顾俊礼:《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杜1992年版,第234页。

〔50〕(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洛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52〕转引自杨柏华、明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384页。

〔55〕(英)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2~83页。

〔59〕F.A.Hayek, Law,Legistation and Liberty,Routledge & Kegan PauI,1982.

〔60〕Jamesm M.Buchanan,The Limits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61〕《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0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4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8页。

〔64〕《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09页。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