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zt:揭露中国房地产的真实面目 3分钟保证让你看明白

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盖要花2元卖地,花3元搭窝。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
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卖了狼的地,花
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
借钱,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结果成交。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他原
来的计划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这时候,
当商人的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了好多好多的款,把王八盖的房子都买下来,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猪。猪的还贷期就越来越长,吃的越来越差,小猪崽
子也不敢生了。由于猪的数目越来越少,狼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没有猪肉吃了,非饿死不可,于是开始调控,不让老鼠再借钱了。但是王八还没有停止盖房,把自己挣
的钱和贷的钱全投入生产了。驴手上的猪窝囤积的很多,卖不动了被套牢了。结果,老鼠,王八,还有驴都挣了好多的猪窝。钱到最后集中到狼手上。如今,谁都等
着狼把钱拿出来救命。聪明的你,如果你是狼,你会拿钱救哪个?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唯三:我们不要“忽悠”,要实实在在的“民生住房”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hinaweekly@gmail.com>
Date: 2009/12/13
Subject: 唯三:我们不要"忽悠",要实实在在的"民生住房"
To: chinaweek@googlegroups.com
Cc: chinaweekly@gmail.com

前一阵子"二次房改"的呼声,似乎大大触痛了国内某些人的神经和心窝。例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就是其中的一位。

何谓"二次房改"?为什么要来个"二次房改"?"二次房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诸多?号想必是许许多多至今仍为住房烦恼的老百姓所关注、所关心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本人在内。

早在2007年的3月29日,一位叫李明的大连市民,给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的名称就叫"人民呼唤二次房改"。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自1998年实行房改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的种种看法和建议,综观全文,主要有以下几点:

1、1998~2003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引下,有关政府部门承诺:"城市90%以上的家庭应该由政府向他们提供住宅保障。"尽管这种承诺最终离目标还相差甚远,但"经过5年的努力,房改取得了初步成功,人民基本是满意的。"

2、从2003年开始,房改走了弯路。同是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央文件,在把房地产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却改变了国发23号文件为90%城市家庭建立住宅保障制度这个重大国策,把占城镇居民6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购房推向了市场,建立起开发商垄断的住房建设和消费体制。由此带来的是买房贵、买房难和"房奴"成为普遍现象,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3、人民呼唤二次房改,期盼建立和完善住宅保障制度……。

看了以上所谓"二次房改"的主要内容,觉得说的都是些大实话,都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实情真景。如果这些年,真的是按照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承诺:"城市90%以上的家庭应该由政府向他们提供住宅保障。"方向发展我们的住房建设,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奴"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那部整得社会上沸沸扬扬,还闹得有关部门下了"禁播令"的电视剧《蜗居》估计多半也写不出来了。

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这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陈大人,却从上述表述中看出了与众不同的"大问题",并发出这样的"警示愚言":……"不能否定1999年以来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若取消开发商改由政府统一建房、分配住房,只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掌握行政权力者公开占有社会的优质资源和公共资源,二是掌握资本者拥有更大的利润,但没有权力又不掌握资本者仍然没有房子。"

谁说要"否定1999年以来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了?人家明明说的是"为90%城市家庭建立住宅保障制度这个重大国策"为什么转了向了?转向了地产"总理"任志强说的"我只为富人盖房子"。当然了,你住建部出台的各项政策如果不是向着老百姓,不是体现着"民生"二字的话,人家否定你又有什么错?要是赶在真正的民主国家,别说是否定你了,选民早就把你轰下台了。再说,人家明明抨击的是"开发商垄断的住房建设和消费体制",怎么就让你陈大人"肝痛,肺痒痒"了呢?你一口一个"中国若取消开发商改由政府统一建房、分配住房,只能导致两个结果",有权的垄断经营捞好处,有钱的越有钱穷的只剩下钱了。说得挺耸听,其实跟没说一样。因为现在中国就是这个样,老百姓们早就看透了。

当年中国没有"开发商"的时候,我们也没都住到马路上去。虽说那时候的房子没有现在新盖的豪华商品房大、好,但那时候是单位"分房"啊!最起码不用你集老中小三代之力吐了血地买房啊!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虽说过得也很苦,很多方面也不"和谐",可我只知道中国南方有个彝族,从没听说北京唐家岭地区又诞生出一堆"蚁族"来。

记得去年8月份,华夏时报记者曾写过一篇《姜伟新执掌建设部一年》的报道。其中谈到"随着姜伟新的到来,住房保障上路,建设部终于明确了主演调控角色,"经济手段调控楼市",高房价遭遇釜底抽薪"。据说之所以调姜伟新到建设部,是因为彼时正值全国房价高歌猛进、宏观调控渐显乏力之际,故国务院人事选拔思路发生了明显变化,才将有开发商经历的内行官员姜伟新于2007年8月调往建设部委以重任。

咱们的姜部长果然不负众望,上任伊使,又是提出新设"住房保障司",配合住房保障的新调控思路;又是前往厦门调研经济租用房事宜;又是去河北蹲点调研住房保障体系,忙得是不亦乐乎!转过年的3月17日,姜伟新又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起履新。首次以部长身份公开谈论的就是住房问题:"前两年房价高速上涨是不正常的,要坚定不移地用经济手段抑制房价。"说得多好听啊!难怪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严金明如此赞曰:"能从住房保障和城乡统筹的两头看待房地产问题,充分显示出这位新部长大民生下的大视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主管老百姓住房的部门吗?有了一位具有"大民生下的大视野"部长,咱老百姓还愁住不上物美价廉的房子吗?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却是物美价廉的房子离老百姓是越来越遥不可及了。不信,请看下列数字:

1、据今年9月15日《中国证券报》透露: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住房总价值可能超过90万亿元,也就是超出GDP近200%.而城市居民需要花掉近22年的工资(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房。

2、2008年11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计划通过三年多时间,增加600多万套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加上其他方面棚户区的改造,国内用于住房保障的总投资可能达到9000亿元,年平均有3000亿元的投入。

一年后的今天,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表明,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而截至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这与"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亿元的投入"更是差了将近8倍。保障房建设成了画饼充饥。

3、相关数据表明,今年1至9月,全国60个城市住宅用地累计供应量首次超过去年同期水平。9月当月上海、深圳、重庆等城市供应量更是创下一年来的新高。全国60个重点城市在9月里,住宅用地成交304宗,同比增加253%;成交土地面积1854万平方米,同比猛增284%.

今年,国内楼市逆风上扬,仅前三季度重点城市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就已经超越2007年的1.3万亿元。有调查说,近十年来全国开发商购而未开的建设用地,高达13亿平方米左右。

为什么开发商要屯上好多地不盖房子?用房产名人潘石屹自揭疮疤的话说,就是"养鸡的不如倒蛋的。"什么意思?意为现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建房子的不如囤地的、倒地的。他还举了个例子,北京一开发商买了块地盖了几栋楼,没全盖满。但没赚到多少钱。而剩下的地,过了几年转让给了别人,赚的钱是盖好楼那部分的好几倍。故在此种激励下,"囤地"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突出现象。小潘曾经分析一些地产上市公司年报,发现这些公司拥有的土地数量高到令人瞠目。他告诉我们也告诉那些掌管土地买卖生杀大权的人说:"按2008年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它们的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

4、2009年1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昨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通报》,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为6002.94公顷,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了45%.而这将直接意味着明后年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的大幅减少。

与此相对比的却是,此前中央政府已经禁止多年的别墅用地供应又死灰复燃了。《通报》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别墅、高档公寓用地供应818.43公顷,占住宅用地的2
%.上月,北京还供应了一块容积率仅为0.62的低密度住宅用地,成交总价达到50.5亿元,而楼面地价也已经接近3万元/平方米。当然了,这些地压根儿就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

5、"北京限价房销售每平方8100元创纪录",见2009年12月8日《北京日报》。而能申请购买限价房人的标准,则严格界定为:3人及以下家庭在年收入8.8万元以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得超过15平米,家庭总资产净值不足57万元。限价房将由各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通过摇号等方式配售。限价房的供应对象是哪些人呢?是具有北京市户口的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以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

那每平方8100元的限价房又是个什么概念呢?以平均70平方米一套计算,

一套房的售价约为567000元。北京人每年挣多少钱?当官儿的和有钱人咱不清楚,但普通老百姓们自己心里都有本帐,撑死了每年能挣个二三万就算不错了。据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4715元。但是,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部分员工工资水平偏低、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

这又让我想起了上个月新京报上的一则消息:"北京人购房支付能力最弱"。这则消息来自中国社科院于11月16日发布的住房绿皮书,根据绿皮书对35个大中城市住房支付能力指数的测算,北京是这些城市中支付能力最弱的城市,而支付能力指数反映的就是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存量住房的能力。就连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都称,北京房价高得离谱!并说"这个问题很严峻,它实际是把三代人一生的积蓄都用来买房了"。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家,就是为了给女儿买套房,动员了爷爷奶奶的力量,合三代人之力买了一套位于西三旗的限价房。

6、再看2009年12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二三线城市房价缩影:兰州5年涨两倍"。这里说的是位于兰州市安宁板块的楼盘,2004年时该板块的实创现代城,均价只有2400元/平方米。时至今日,该处楼盘均价已冲上5000元/平方米,后期楼盘价格已飙升至六七千元,且还在看涨。兰州是什么地方?那属于西部地区,各方面发展均处于落后的地方啊!查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9月兰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687元,列全国倒数第二。(见2009年10月22日《西部商报》)另据10月份的兰州晨报报道,今年前三季度兰州市人均收入为9487元。

够了,关于中国房价的数字太多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不管真假虚实,有一个数字是谁也掩盖不了的,那就是高高在上的房价,早已透支了中国老百姓未来的支付能力,剥夺了每一个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权利,并为中国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炸弹起爆之日,就是中国政府高唱的"和谐之歌"断弦儿之时。

今年的60大庆,搞得不可谓不热闹,不光鲜耀眼。就在国庆前夕,我们的齐副部长又在高谈阔论了。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希望看到,各地能够有计划地、更多地提供用于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用地。因为这样做,会向用来满足自住需求的购房者提供更多的、并且能够支付得起的商品住房。"他还斩钉截铁地强调:"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我们不支持高房价"。

齐部长的话咱老百姓能当真吗?事实又如何呢?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线大城市不断上涨的高房价,正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与此相呼应的是,今年地市的火爆竞争也让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直线攀升。截至大前天,北京市政府卖地的收入总额已经被推高至760亿元。而据中原地产11月初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国内主要大城市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均已超过2007年全年,上海在今年前9个月卖地收入达65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同时也创造了历史纪录。估摸着要是搞个世界各国首都卖地收入大比拼,咱北京应该稳坐前三名之列。

本月7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10年《经济蓝皮书》。这个《经济蓝皮书》对中国百姓来说,到底具有多大参考价值咱还真说不准。但其中"我国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
%家庭无能力买房"这两句话,倒像是说给住建部的诸位部长大人们听的,只是不知他们听了之后会作何感想?无动于衷?义愤填膺?抑或一笑了之?

总之,在今天中国这种官僚、奸商、特殊利益集团勾结垄断体制下,不管是姜部长的"认真调研",还是齐部长的"不支持高房价",还有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要增加对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都可归于"大忽悠"一类的政治噱头,没什么实用价值。因为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我们要的不是"忽悠",要的是买的起、租得起、住的上的"民生住房"。

2009年12月11日于北京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http://bczc.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