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宁可:历史上的中国

via 恒甫学社 by 恒甫学社 on 8/6/09

宁可:历史上的中国
2009-08-06 宁可 光明日报 点击: 132

演讲人:宁可,1928年生。1953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担任过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中国经济史、史学理论、敦煌学等课程的讲授,从事中国历史、史学理论、敦煌学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教材数种。著有《宁可史学论集》、《敦煌社邑文书辑校》等。编有《中华五千年记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英藏敦煌文献》、《敦煌学大辞典》等。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有许多途径,其中之一是从整体上,从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角度,看看中国在历史上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属于中国所特有的现象?或者说,与其他国家的历史相比较,历史上的中国有些什么样的特色?

  这些现象或特色有时往往是很普通的、常识性的,时常挂在口头上而成为人们的共识的,如"地大物博人众","历史悠久"之类。但却不能因其普通或属于常识就认为不重要。描述某些重大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或特色并不困难,但它们何以形成?其深层的内涵是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途径形成了今天的现实?它们又给我们今天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索。在这里我只是描述一些重要的、普通的、常识性的历史现象或者特色,提出一点思考、发掘、探索的线索。

在历史上,中国同世界其他大国不同,始终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

  从国土面积看,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三大国。大陆及岛屿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以大陆和岛屿计,只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超过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是印度的三倍,同具有四十几个国家的欧洲相差无几。

  上述那些当今世界上国土最大的国家,都是近代形成的。中国则不同,从悠远的古代开始,中国就始终是个大国,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国。其他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国,几乎都是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就消逝了,只有中国一直延续下来。而且在一段长时间内,即从公元前后到18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封建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国。而在两头,即公元前和18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中国是大国,但还不算是疆域最大的大国。

  在东半球的北温带,有一条长达一万千米的宽阔地带,西起地中海中部,向东一直延伸到中国。古代文明和近代以前的诸多大国就是在这带兴起,可以称之为古文明带或古大国带。

  如果分析一下中国以外的这个地带的近代以前的世界大国,有四个共同性的情况值得注意。

  第一,从自然条件看,这些大国形成的地区,主要是意大利半岛、埃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恒河流域等,每个地区都可以发展农业,繁育较多的人口,都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由于各地区之间地形阻隔不大,交往与民族迁徙不难,商业来往亦频繁,因此某一地区的力量强大起来以后,可以向其他地区扩展,乃至延伸到西北面的西欧,中部的黑海以北乃至中亚南部。一个地区兴盛起来的力量一般扩展到两个地区以上,即可以形成历史上的大国。但是,这个地带中的任何一个地区对其他地区并不占有面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因而缺乏一种能长久维系不同地区的力量。

  第二,这个地带民族众多、种属不一、变化多端、迁徙不已。这些不同的民族,有些是在这个地带各地区之间,如巴尔干、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和印度半岛之间迁徙,但更多的是自这个地带北面的森林草原地带、干旱草原地带南下,经过法国、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高加索、中亚南部进入这个古文明带;此外,这个地段以南的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也北上西进。因此,这个地带充满了民族和文化的置换,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历史上出现过的众多民族,往往在这种复杂纷繁的交往中消失,让位给新来的民族。这种情况,尤以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乃至波斯这一带为最。

  第三,这个地带中的各地区文化相别,而且一般说来文化都相当发达,彼此间可以交流影响,也可以一方完全被消灭,但完全融合则很困难。最极端的如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在中东地区历史久远,尽管一度被驱逐消灭,却扩展至全世界,最后终于又回到中东,顽强地生存下来。因此,好些地区虽在一段时期内同属一个大国,但其文化性格却是相别的,具有独立性,一旦大国统治削弱或者崩溃,这些不同文化地区就出现了分离的局面。

  第四,这个地带各个地区经济上的差别也很大,而且各具独立性,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商业,商业交往的需要成了大国征服其他地区的一种因素,然而商业的交往并非必须有统一的大国,换句话说,统一的大国并非必须靠商业的联系。像古代希腊地瘠人少,其繁荣、强大和文明的先进,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葡萄酒和橄榄油与东地中海沿岸各地区的粮食相贸易。但是希腊并没有去建立大的统一国家,至多是在东地中海和黑海建立一些殖民地。就连希腊半岛也是城邦林立,最大最强的也不过三四十万人。直到马其顿崛起时这种局面才一度改变。这个地带跨地区大国的建立和维持,更多地是靠军事的征服与政治力量的统治,这类大国要维系一个很长时间是困难的。

  因此,这个地带近代以前虽然出现过很多大国,但并不具有统一的趋势。相反,倒是分离的趋势占了上风。反之,历史上这里成了世界上大国争夺的地方,由于地区内的矛盾和大国的插手而纠纷不断,战火不息,成为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带。

  作为历史上的和当今的世界大国,中国与上述古代的大国和近代的大国都不一样。恐怕是惟一的古代而兼现代的历史大国。

  第一,与上述那些古代大国不同,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只有一个而不是几个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面积广大并不断扩展。最早是在黄河中下游,夏、商、西周就是凭借这个地区成为奴隶制时期的大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核心区域开始扩展到长江流域,加上周边地区,后来形成了版图大大超过先秦的西汉帝国,此后又扩大到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这个核心区域是世界上有数的大农业区,在古代,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区,人口众多,民族主要是汉族,经济实力雄厚,文化高度发展,并且具有共同性。因此,这个地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扩大发展而兼统一和凝聚是它的主要历史走向。

  第二,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多数分布在这个大核心区的周边。其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都不能同核心地区相比。中原的"花花世界"、"上国衣冠",对周边民族有莫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种向心的而不是分离的趋势。当在这个核心区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力量强大时,就控制了这些周边地区,使之纳入自己的版图,从而加强了周边与核心地区的联系。当周边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北方和东北方的民族)强大而适逢中原王朝衰微与发生动乱时,则往往进入核心地区,并建立自己的王朝。这也同样加强了核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且周边民族一旦进入中原,他们原有的经济及生活方式,往往就在先进的汉族影响下改变为中原的农耕与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期,这些民族及其文化便与汉族及其文化相互融合。

  第三,东亚大陆面积广阔又有一个大的核心地区,而且是坐西朝东,背向亚欧非其他文化区域,比较遥远的距离与其间绵亘着的青藏高原、中亚沙漠、横断山脉和热带丛林的阻隔作用,使得东亚地区可以少受其他地区的影响。西方和南方的文化可以渗入但不致倾泻而来,因而可以逐渐渗透融汇到原来的文化之中,不致引起破坏或发生激烈的冲突,反而使得原有文化能从中吸收营养,并逐渐成为原有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因子,源于印度的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就是明显的一例。

  第四,东亚大陆的核心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区,周边地区的游牧经济、原始农业经济乃至采集渔猎经济与核心地区的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经济有互补作用。这个地区内部的经济具有很大的自给性质,而贸易则具有互补性质,基本需求在地区内部都可以满足。而对西方、南方的长途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以及后来的茶叶、瓷器,输入的则主要是珍宝香药。这种贸易在历史上很著名,但在东亚经济、贸易总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影响也有限。

  总之,中国古代虽然也不断出现各种矛盾、战争、征服、分裂,但从总体上和历史的全过程来看,作为一个历史大国,中国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发展性,同前述世界历史上的其他大国是不同的。这个特点,不仅对中国历史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国国土面积,与具有四十几个国家的欧洲相差无几

在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农业区,因此一直也是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今天是人口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比同期的其他大国人口多,始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人口的分布来看,古代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长城以南,贺兰山、陇东川西山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地区,即过去的明朝南北十三布政使司和两京师,清朝的本部十八省地区,即黄、淮、海、长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这片地区面积大约占今天中国总面积的43%,可人口却占今天中国总人口的88%。

  中国能在这样大的地域里容纳如此多的人口,因为这里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农业区。在历史上,农业远比其他经济形式(畜牧、渔猎)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几亩地可以养活一个人,而40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头羊。农业能容纳大量人口,也需要大量人口。而且中国古代的农业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可称之为大陆集约型农业,即在广袤的大地上,把土地分成小块,以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进行精耕细作。这种类型的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可以容纳大量的人口,因此对人口的增长是一种刺激因素,以致在古代,中国的人口一直超出其他的大国很多。

  人口多好不好?这要具体分析。

  人口多,劳动力也多,在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占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增加人口,人口多,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这在古代手工操作、简单劳动为主的农业社会尤其如此。甚至在工业社会初期也是如此,

  然而,即使在古代国家,人口数量也不能无限制地增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国土面积、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等所能供养的人口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这个限度以内,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出这个限度,即使在古代,也会出现人口过剩。这种人口过剩又会阻滞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多,古代有些需要大量人力的事就好办些。中国历史上以兴建巨大工程、设施而著称,长城、道路、水利工程,乃至宫室、陵寝,动辄征调数万、十数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人来兴建,而多在较短时间里完成,没有巨量人力,这些事是办不成的。战争,在古代双方技术、装备、战法差不多的情况下,往往也是人力数量的拼搏。战国时期,一场战争动员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是常事,秦赵长平之战,秦一次即坑杀赵降卒40万人。王翦攻楚,一个秦国就发兵60万。汉武帝马邑之谋,在代北一地即出动兵员40万包围匈奴骑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

  人口多也有难处。人口多,消耗也多,需要的物资多,生产的很大一部分物资都需提供人们生存的需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发展的就少了。在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品不丰富的古代,能用于发展的物资积累就更少了。而人口多,劳动力多的古代,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产品率的提高相对来说更困难一些。在古代前期,因为中国是大国,人口多,地方也大,可垦地还多,资源、自然条件也还适应,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能适应。宋代以后,可供开发的地区少了,人口压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到了近代与现代,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人口多了,剩余产品增加得少了,能用于发展的比例不大,社会进步受到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慢,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历史上中国是农业大国,图为南北朝发明的耙、汉代的铁犁和唐代的曲辕犁

与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国是各民族在长时间内共同缔造的

  中国众多的人口,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历史上就更多了,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这一点,对中国历史来说很重要。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与其他的多民族国家比较起来,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汉族大概占全国人口的91%,少数民族占9%左右。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50--60%。这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其他多民族的国家情况都不太一样。

  第二,汉族不仅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集中居住在全国的核心地区----东部地区,包括松辽平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和云贵高原(东北历史上不在核心区内)。这块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密度大,经济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在这里也有相当数量,但多采取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边沿地区则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这些地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人口则只占全国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其中汉族占了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超过了少数民族的数量。

  全国有一个比较先进的主要的大的民族,又主要居住在一个较大的核心地区,这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维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与前苏联和印度都不同,原来的印度后来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解体了。像南斯拉夫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经历了70年,结果很短期间就分解成了五六个国家。

  中国古代民族发展的大势大概是这样的,汉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逐渐四向拓展,其形式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主要方向是朝南,先到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然后再到珠江流域、云贵高原。在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中,由于汉族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融汇了当地许多少数民族,使汉族不仅活动地域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和东北方向的民族则波浪式地一波一波地向南推进,与汉族接触,其中相当大的一批,或定居塞下,即蒙古高原与华北的结合部,或再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批边沿民族终于或先或后地融汇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这也使得汉族分布的地区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以致形成了今天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地居重要的核心地区的局面。

  这种民族的滚雪球式和波浪式的运动,再加上核心地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起作用,带周期性的内乱和农民大起义的交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时间空间结合的脉动现象。其直接的表征即为重要王朝的更迭。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四向扩展,顶住了北面(包括西北和东北)方向少数民族的南下浪潮,彼此进行交往、战争和融合,而把自己的版图扩展到边缘地区。中原王朝衰落时,内部矛盾严重,往往爆发农民大起义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战。这时,北方民族往往乘机越过长城进入中原,形成少数民族统治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全境的态势。这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加强,融合加快。在这种情况下,边沿地区当然也属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版图,这对边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与融合也有积极作用。在这样的政权更迭与动乱中,汉族则大规模地南徙,也形成一种波浪式的南下,并与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使得中国版图向南和西南方向扩展。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种时间和空间结合的脉动现象----扩展、收缩、再扩展。但不论是收缩还是扩展,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联系都在加强,边沿地区也正是在这种脉动中逐渐进入中国的版图,而且其与核心地区的关系越来越巩固。今天中国的疆域,是在18世纪的清代确定的,但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这个版图已经在逐渐形成之中,并非简单地仅靠一时的战争或征服而形成,它实际上是各个民族长期交往、融汇的结果。这同那些古代多民族大国多靠军事征服不同,同近代多民族大国的形成是靠对殖民地的征服、掠夺或移民的情况也不一样。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国是各民族在长时间内共同缔造的。

步辇图中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的场面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Subscribe to 恒甫学社 using Google Reader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
~~~~~~~~~~~~~~~~~~~~~~~~~~~~
http://bczc.blogspot.com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